曾凌峰
(羅定職業技術學院,廣東羅定 527200)
我校現代教育技術專業于2002年正式招生,最初專業名稱為信息技術教育,2004年更名為現代教育技術,2008年因專業發展的需要及市場的需求,該專業設置了兩個專業方向分別是:師范方向及多媒體技術方向。該專業緊貼區域產業發展,順應云浮“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的“三網融合”和教育信息化對人才的需求,立足服務于云浮山區基礎教育,輻射粵西山區基礎教育,主要培養具有平面設計、動畫制作、影視編輯、三維建模及三維動畫設計、計算機操作與維護、中小學課堂教學等能力的中小學教師和多媒體技術人才。2014年,我校現代教育技術專業被確立為“第二批廣東省省級高職教育重點專業”,同年被確立為“省級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在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技術教育”專業憑借其良好的就業前景獲得了豐富的生源,但是當前的課程體系的構建上并不能夠突出其的專業實用性,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滿足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需求,而工作過程導向的專業課程體系的出現,就為其的創新改革帶來了新的思路。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現代技術教育專業的社會就業需求逐漸的增加。然而,由于行業的特殊性,相關專業的學生不能夠很好的勝任相關的專業工作,不能夠很好的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影響了相關專業的進一步發展。就現在的發展來看,其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及時的進行改進。
在現代技術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過于注重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培養,忽視專業發展的全面性與系統性。在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中,課程體系較為分散課程設置重點不清晰,沒有做到專業教學的連貫性與系統性,不能促進系統性人才的培養。
現代技術教育專業的實用性較強,課程教學也一般是分為實踐課與理論課兩大部分。在教學的安排上,忽視各個學科之間的交叉性,過于強調各個學科自身的獨立性,很難得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為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在實際的教學中,相關的理論課較多,而實踐操作課較少,而這些理論知識一般又較為晦澀難懂,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差,不能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相關專業的發展。當代學生一般喜歡參與到實驗教學中去,但是由于課程體系設置以及實驗教學環節中所涉及到的設備等的不完善,都進一步影響到了實驗教學的順利開展。
現代技術教育專業的社會更新時效快,許多學校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往往沒有跟隨信息技術的發展而更新課程體系,部分課程滯后于學科的發展,導致課程內容較為陳舊,學生不能夠在校期間對現有行業前沿知識與技術進行掌握,從而不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此外,專業教師沒有深入到前沿應用當中去調研,導致課程開發沒有考慮到企業和學校的真實需要,使得整個課程體系與應用不匹配。
高職在課程體系的建設上一般都會遵循“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拓展課”這類課程形式,盡管高職院校非常重視實踐課程教學過程,但理論教學課程與實踐教學課程往往難以有效銜接,理實一體化課程也往往局限于某項工作的理論學習與實踐,對于整個教學媒體或系統的設計、開發、運用、管理與評價過程往往很難有效銜接起來,課程之間缺乏有機的銜接性。加上課程設置與社會實際需求不一致,不利于現代教育技術專業人才的綜合技能培養,難以滿足社會需要。因此,必須從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的工作過程來優化課程體系。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是將“咨詢—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估”等過程進行有效結合的,注重工作崗位與教學實踐的結合與轉化。在具體的課程體系的構建上,可以將整個教學媒體或系統的設計開發過程與人才培養體系進行緊密結合,突破傳統教育中的知識與技能簡單分割的局限性,注重對學生進行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能夠有效的突破當前專業教學中的一些不足之處,有利于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專業復合型人才,更好的滿足社會的人才需求。
在進行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時,首要是根據職業崗位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現代技術教育專業是一門實踐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社會經濟發展的當下,其的人才培養目標應該與社會的實際發展需求相匹配。根據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學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對“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的核心目標定位為:訓練學生在教育技術綜合應用方面的職業技能,讓學生在在校學習期間可以實現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及創新思維于一體,為其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該專業的相關課程的開設主要是圍繞在教學工作中如何有效的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開展工作的。
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生將來從事崗位主要包括教學媒體編導崗、多媒體資源開發與設計崗。其人才培養目標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1)職業道德素養方面,將學生培養為愛國守法、敬業奉獻、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和終身學習的人。
(2)文化知識素質方面,讓學生掌握具備一些基礎知識與技能,同時能規范使用語言表達技能。
(3)專業能力素養方面,要求學生掌握教育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教育實踐能力包括教育教學設計能力、教育教學組織與實施能力、教育教學的激勵與評價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以及反思與發展能力;專業技能包括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能力、教學系統分析設計管理和評價能力、從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能力、利用現代數據教學媒體開展教學的能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搜索處理與傳播的能力、教學軟件設計與制作能力和終身學習與協助的能力。
根據現代教育技術專業面向崗位的工作過程所需技能,重新為課程體系進行規劃。首先確定本專業的基礎課程,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教師口語Ⅰ、Ⅱ、辦公自動化、教師資格證輔導、漢字書寫、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攝影攝像技術、非線性編輯技術、圖像處理;其次,根據工作過程確定本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包括課程與教學、教學系統設計、平面動畫實用技術、信息化教學設計與教學、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法、微課設計與創新思維訓練、多媒體三維設計與創新思維訓練、簡筆畫訓練、班主任工作、應用文寫作;再次,為崗位發展需要,進一步提高學生專業技能,而開設一些專業方向拓展課,如多媒體技術與應用、影視作品欣賞、設計常識、計算機美術基礎、招貼設計、多媒體三維設計與創新思維訓練、平面動畫實用技術、三維動畫實用技術(初級)、多媒體廣告繪畫與設計、三維動畫實用技術(高級)、AutoCAD應用技術和綜合課程與實踐活動;最后,為了更好貫穿整個工作過程,開設專業實踐課程,通過具體教學媒體開發項目,開展綜合實踐,讓學生了解整個教學媒體開發的整個過程,將信息技術與課程進行融合。現代技術教育專業的實踐性較強,要注重相關實訓課程體系的構建,要實行“三化、兩會、一核心”的職業能力培訓方法,以教學能力的培養為核心,實現教學能力培養全程化、校校合作常態化,實訓課程體系的構建還要兼顧專業發展的動態性和前瞻性,以便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滿足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
現代技術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的構建還要對現有的考核評價制度進行完善,使其更好的符合專業的發展特征。該專業除了涉及相關的專業理論課程外,還需要了解相關的政策法規、英語、技能實踐、多媒體運用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在進行教學評價時,要改變傳統的僅以課程考核成績為主的評價模式,要采用“多元、動態”的教學評價體系,對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進行檢測,實行集考勤、課堂表現、實踐作業、期末測評四位一體的教學評價模式,要根據各個課程的不同特點和學習方式對各個環節的所占比重進行設置,讓測評更加的合理與科學,更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更好的參與到教學的每個環節當中。
在進行工作過程導向的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時,要緊密的結合專業的特點,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改革,從各個環節出發,切實提高教學改革的有效性。對于現代教育技術專業來說,它的課堂教學是集理論與實踐為一體的,符合現代化教學改革的發展要求,要兼顧各個課程之間的系統性與連貫性,從專業課程目標的制定、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實訓課程體系的構建以及課程考核評價指標的完善來對現有的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對接社會的發展需求,以工作過程導向為主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專業復合型人才,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