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彬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課內外資源整合是為了人的發展所提出的一項重要策略,是解放學生思維、拓展學生視野的行動指南。課內外閱讀資源整合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其立場、觀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該策略在形成發展和運行過程中經過實踐反復檢驗,是確立起來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認知。教師應當將提高學生寫作能力作為美好目標,牢牢把握這一中心開始各項教學活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資源整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課內外資源整合研究背景及其現實意義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已經陷入了瓶頸期,教師面對閱讀教學該何去何從的困惑。高耗低效、不知從何下筆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新常態,阻礙語文教學前進。問題已經顯現出來,我們不能視而不見,應當面對事實,努力改變現狀,以確保學生朝著預期方向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不能只做題,要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使得學生的精神世界進一步充實,明確培植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目前,學生僅將精力放在課堂上,根本無法獲得預期性成長。課堂教育與課外閱讀相互促進是非常有必要的,加大策略研究才能夠將理想變為現實?;诖?,教師應當貫徹“閱讀引領成長”理念,將此當作一個獨立課題。
學生需要寬廣的視野,需要具有豐富的知識。在教育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當帶領全體學生走向閱讀之路,使得課外閱讀不再是獨立教學之外的點綴,而是語文課堂的助力。作為專業從業者應當用心,制定語文閱讀教學中課內外資源整合的策略,助學生成長。課內外整合是學生變聰明的有效辦法。學生不斷閱讀,為課內閱讀奠定根基,課外閱讀補充延伸。
課內外閱讀有效整合關乎學生本身,更事關教育大計,有效的課內外閱讀能夠為學生增添不一樣的色彩。學生在閱讀中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于學生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小學階段學生學習書本知識,知識積累不夠,達不到應有的高度,寫出來的文章缺乏新意、毫無吸引。通過研究調查發現有很大一部分學生表達能力較差,無法將自己的所思所感有效表達出來。現今形勢與教育發展愿景之間差距不斷拉大,面對嚴峻形勢更應當把握關注點,著力于進行教學調整與優化。課內外資源整合策略的提出使得當前迎來了新的轉機,教師努力將學生的閱讀變成“悅讀”,學生認為閱讀是一種享受,集中了注意力,增加了時間分配。長此以往,學生精神、個性、能力方面會得到發展。
二、課內外資源整合注意事項
(一)養成學生自主閱讀習慣
專家學者認為傳統教學方法伴隨著危機的擴散,其對教育現實提出了許多具有啟發性的思想,該思想的廣泛滲透標志著現代教育的開啟。教育新理念提出,學生并不是先知先覺的圣人,環境、方法、習慣會對學生造成一定的影響。催促下的行為不具有長久性,要想真正發揮課內外資源整合實效,還需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可以著重培養學生課內外閱讀的好習慣。小學階段內心有一個名人夢,幻想著以后能夠取得很大的成功。基于此,教師可以樹立良好的偉人形象,讓學生明白偉人之所以成功與閱讀是分不開的,從而在學生內心種下一顆種子,經過細心澆灌逐漸讓這粒種子發芽、成長,變得愿意去尋覓、去掌握。相信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下課內外資源整合工作會進行得更加順利。
小學階段學生對于社會充滿好奇心,想要獲取更多的知識,了解更多的事物。由于教學模式過于落后,教師教什么學生學習什么,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主體意識不斷下降,學生認識的主體性難以發展?;诮虒W現狀,不斷考察和總結最終提出改變傳統學習方法這一新思潮。教師應當響應學生渴望閱讀的需求,為學生的權益所辯護,反對學生受傳統方法的迫害,真正從知識本位轉向人本位。為了使學生具有閱讀能力應當避免對個體進行基本要求,避免對個體發展方向做出規劃,應當放權給學生,確保學生具有一定的自由。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愛好、特長去選取自身所需要的,給學生探索的機會。
(二)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學是雙向的,僅教師一方努力是不行的,必須要保證所做出的決斷、制定的策略能夠獲得學生的認可。語文教學時應當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教師制定策略時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想法與需求,讓學生參與策略制定,確保策略更具科學性與合理性。在進行策略征集時教師應當完成態度轉變,深入學生群體。
策略制定之后還需要進一步實施。學生單一執行容易出現錯誤想法。教學中教師應當做好示范,變成策略執行者,與學生共同完成目標。教師與學生一起進行課外閱讀,抽空交流心得體會,使得語文閱讀教學真正有效、有用、有趣,讓學生從語文閱讀課堂上獲得快樂。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課內外資源整合策略分析
(一)做好調查摸底工作,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現狀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只有充分了解對象才能夠進一步提出合理的策略與方法。教師應當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問卷調查或對話交流的方式等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了解與把握學生的閱讀量、閱讀內容。調查摸底工作能夠使教師用最短的時間、最高的效率確定課外資源類型,以便教師后期思考如何保證課內外資源整合,在課堂教學前整理形成特定的教學內容,充實語文閱讀課堂。
(二)課堂反復閱讀,掌握閱讀方法
課堂時間有限,教師應當充分把握時間確保學生能夠學習到真東西。課本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參考,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教師可以借助其中一篇,指導學生閱讀,帶領學生從瀏覽到略讀再到精讀,例如在學習《翠鳥》一課時,教師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要求學生反復閱讀,鼓勵學生發言說出課文的表達方法,并讓其他學生進行補充。不可否認的是學生只有會閱讀才會有好的感知,教師充當“學生”向其取經,最終引出理解才能感悟這一主題,從而激勵學生更加努力,為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奠定堅實基礎。
(三)通過開展各項活動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組織各項主題活動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充分參與其中。一些學生受家庭因素影響閱讀過很多經典名著,經過長期積累具有一定的功底。教師可以《西游記》展開討論話題,讓學生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學生選擇貼切的詞語和句子并進行語句組織,這一過程學生內心所想皆能抒發,具有重要意義。在和諧友好的氛圍下學生積極發言,獲得關于閱讀的感悟。
小學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與高中階段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勢必要保證活動內容的貼切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寫作我最棒主題活動,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家長參與本次活動。學生和家長共同努力一起準備一起訓練,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和家長不僅獲得了快樂還升華了認知,學生家長打破了傳統思想,逐漸認識到了閱讀的重要性,不再強迫學生僅進行課本知識學習,并幫助學生擴大知識面。
(四)保證教材與課外閱讀文本的關聯性
教材與課外閱讀文本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一些文章選自課外讀本,是讀本的節選。教師在講授節選內容時可以采用一定的導入方法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普羅米修斯》選自外國名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推薦外國讀物,鼓勵學生課后閱讀,讓學生感受外國作者的寫作方式。通過研究發現學生在學習《神筆馬良》時展現出了濃厚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為學生推薦相同類型的讀本,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用心閱讀。為了檢驗學生的閱讀成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閱讀討論會,給學生自由空間,讓學生交流自身的心得體會。小學階段會學習一些古詩,在學習古詩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古詩仿寫比賽,贏得比賽的學生獲得自我滿足感,這一滿足感推動其繼續閱讀。輸了比賽的學生為了找回自信,在課后時間背誦小學生古詩,豐富自身的知識。在多樣化課內外閱讀整合方法下學生全面提高了自身的文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四、結語
為擺脫教學通病,教師應當加大干預,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內外資源的整合,確保學生能夠長期閱讀書籍,養成良好的習慣。智慧是在閱讀浸染中習得的,這一過程具有長期性。因此教師應當注意保證學生注意力的持久性,使得學生這一個體始終進行閱讀,保證學生掌握大量知識,為相關能力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韓淑香.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內外整合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7(22).
[2]張嬋嬋.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整合與拓展”策略初探[J].新課程(中),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