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VUCA時代下,人才的評價標準已由現有能力轉變為學習新能力的潛力,這種學會學習的能力,即元學習能力,比現有的能力水平更能適應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根據元學習能力的六個維度,高校可以通過將體驗式教學法和目標管理學習法相結合來培養大學生的元學習能力。
【關鍵詞】VUCA時代? 大學生? 元學習能力? 體驗式教學法? 目標管理學習法
【基金項目】2018年度北京吉利學院專項課題——北京吉利學院2018年畢業生就業質量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7.38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0-0002-01
1.VUCA時代的人才標準
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易變的(Volatile)、不確定的(Uncertain)、復雜(Complex)又模糊(Ambiguous)的時代,即VUCA時代。在VUCA環境之下,人才標準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從人才需求側來看,由于技術在不斷迭代,產品在不斷更新,企業需要員工不斷開發新能力。從人才供給側來看,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的數據,2018屆全國本科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僅為66%,近五年維持穩定,數據表明員工現有能力已經不能滿足企業需求。
《人才決勝》一書的作者克勞迪奧·費爾南德斯-阿勞斯,對公司高管業績進行了長達30年的研究,結論是,潛力是識別人才最重要的標準。這種潛力指的是學習新能力的潛力,也就是元學習能力。
2.元學習和元學習能力
元學習的概念最早是由Maudsley提出,其后Biggs從學習者的能力出發,認為元學習能力應該包含以下幾個內容:學習目標確立的能力,意識到不同的學習方法會產生不同學習結果的能力,心理活動監視的能力,通過信息反饋評價的能力,事物的過程和結果預料的能力。國內學者郭騰達等認為元學習能力主要包括六種能力,分別是認知能力、動機確立能力、策略選擇能力、調控能力、自我激勵能力、感知能力。
依據國內外的研究,筆者認為,元學習能力就是學習者會確立學習目標,會選擇有效學習方法,會進行自我激勵,會檢測學習效果,會總結學習經驗和教訓,會改進學習方法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元學習能力,不僅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力性, 從而提升學習效率,而且還是培養學生責任心和自信心的重要途徑。
3.元學習能力培養
根據元學習理論,學生是學習的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才是元學習能力培養途徑的起點。體驗式教學法和目標管理學習法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真正讓學生成為元學習意識的產生者、 元學習控制的建構者和元學習體驗的獲得者。
(1)體驗式教學法
體驗式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設計與知識點和技能點相結合的任務情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感官體驗、情感體驗、思考體驗和行動體驗,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升感知能力和自我激勵能力。
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教師的著裝、語言、表情,課堂的布置,教學工具的多樣化,都有助于營造良好的感官體驗,學生更有可能享受學習,也更有可能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認知,促進學生積極和主動學習,系統化學生的元學習意識。
健康的、積極的情感對學習將起積極的發動和促進作用。教師對學生課堂感受的尊重,對學生課堂表現的期望,都能引發學生內心認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探索未知領域的好奇心。
思考體驗就是通過思維訓練把學生的“死知識”轉化為“活智慧”。通過啟發式的提問,讓學生運用舊知探索新知,不斷打破思維定式、突破思維局限,培養學生的洞察力。
行動體驗就是教師根據不同的課堂內容創設不同的行動情境,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其中,達到知行合一,實現知識的內化、深化和活化,使學生成為知識的建構主體。
(2)目標管理學習法
學習目標是元學習能力培養的前提條件,目標本身對學習主體就具有驅動和激勵作用,強化目標管理就能有效提高大學生元學習能力。目標管理教學法是通過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目標的制定和過程管理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充分尊重了學習的自主權,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和未來的職業發展規劃選擇學習內容,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動機確立能力、策略選擇能力、調控能力、自我激勵能力。
學生依據教學目標,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確立學習目標,再運用相關學習策略完成目標,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為學生完成學習目標創造一切有利條件。根據目標管理教學法的特點,考慮到學生的惰性和成熟程度,適宜在選修課程上實施目標管理教學法。學校可以為學生提供定制化的選修課程,賦予學生對課程學習真正的選擇權,實現學生自發地學、自由地學。這樣就能達到目標管理教學法應有的成效。
參考文獻:
[1]Biggs, J. B. The Role of Metaleaming in Study Processes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5(3):185-212.
[2]Bri?觡ol , P. & K. G. DeMarree. Social Metacognition[M]. Psychology Press.2012.
[3]郭騰達,蔡琨.本科生元學習能力結構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7(7):83-89.
作者簡介:
張建國,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品牌管理、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