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小燕
【摘要】信息技術手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是促使教育信息化目標實現的有效途徑,對于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當科學整合信息技術手段,改革創新歷史教學,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
【關鍵詞】高中歷史? 信息技術? 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3.51;G43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0-0173-02
一、信息技術手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作用
在新課程背景下,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具有很多積極的意義:
(一)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
網絡技術的發展,一個顯著的優勢在于能夠將知識實現有效的共享目的。就高中歷史的教學而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有效地結合信息技術手段,通過網絡資源優勢,將很多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歷史事件、資料等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中,不斷豐富教學的內容,幫助學生更加透徹地了解歷史知識。例如,教師在講解世界歷史的過程中,關于文藝復興時期歐洲貴族華美服飾或者建筑豐富等,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將相關的圖片、創作資料等融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的直觀,達到豐富歷史教學內容的目的。
(二)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仿佛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要真正實現這樣的教學目的,卻是很難的。對于歷史的教學而言,傳統的機械記憶模式,難以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而在信息技術背景下,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教學的方式已經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黑板、粉筆,而應當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讓各種歷史視頻、圖片、資料等融入課堂教學中,徹底改變傳統單調的教學現狀,加深學生對相關文本素材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習效率提升。
(三)有利于促進教學效率提升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效率就是生命,是決定教師教學效果好壞的根本。一般而言,機械的記憶、背誦是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而靈活的學習,則是激活學生學習思維,促進學生學習效率提升的根本。我們知道,歷史的學習內容繁多,有中國歷,有外國史,還有世界史;而中國史又分為近代史和古代史,等等,龐大的歷史事件和數據,容易讓學生產生混淆,同時也會增加教師教學的難度。因此,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應當結合信息技術條件的優勢,讓每個章節的歷史教學顯得更加具有獨特性,讓學生記憶深刻,促進教師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新課改下高中歷史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對策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將信息技術手段與高中歷史的教學有機整合起來,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那么,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怎樣有效地整合高中歷史與信息技術呢?
(一)立足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歷史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吸引學生注意力,促進學生學習效率提升的根本。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教學情境的優勢,是傳統任何的教學手段都不可比擬的。因此,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應當充分結合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創設教學情境,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
(二)立足信息技術手段,拓展教學內容
有人說:優秀的教師,會將一些條款化的知識當成故事來講;反之,則會讓學生機械記憶故事般的知識。對于歷史學科的教學而言,教師就應當將歷史知識當成故事來講,以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而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作為歷史教師,應當立足信息技術手段,不斷拓展教學內容,尤其是一些條款化的內容,教師應當融入背景介紹,案例拓展等等,使整個歷史教學更加有血有肉,更加豐富多彩。
(三)立足信息技術手段,共享教學資源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課件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筆不可多得的知識財富。因此,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應當充分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構建師生交流、討論的平臺,并借助交流平臺,實現資源的有效共享,為學生今后的復習奠定基礎。此外,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善于引導學生對相關的學習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構建歷史學習的框架結構,提煉知識精髓,并將這些經典的教學資源和學生共享,全面提升學生的復習效率。
三、結語
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學習歷史,是形成愛國主義情懷的關鍵,同時還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當結合新課程改革的思想,有效地結合信息技術手段,拓展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共享教學資源,促進高中歷史教學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長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高中歷史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