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蓮
【摘要】器樂教學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器樂教學可以盤活音樂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創造能力、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通過開展器樂進課堂,對口風琴教學有了初步的認識,并且總結了一些有效的教學經驗。堅持通過日常的器樂輔助音樂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就必然會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培養和提高,使教師的教學得到延伸。
【關鍵詞】器樂? 輔助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0-0200-02
隨著音樂新課程改革的深化,器樂教學已成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和促進音樂教學的有效手段。音樂課程標準就明確了器樂教學在音樂表現(歌唱、演奏)和音樂創造領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器樂教學實驗的意義遠遠不只是器樂本身,“課堂樂器”不同于常規意義的樂器,它具有“簡易性”和“全體性”的特點。“課堂器樂”對學生而言,既是“樂器”——學習掌握一種樂器,更是“學具”——通過樂器拓展音樂學習;對教師而言,既是“教具”——教會學生掌握樂器,更是“教育”——與其他教學領域同等重要、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音樂教育重要組成部分。著名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墨塞爾講過:“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事實上它本身就是一個廣泛的音樂學習的領域。”布魯納也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口風琴進入音樂課堂,就是更直觀地對學生進行音樂教學,讓學生親身參加到音樂活動中感受音樂美的一種現代化教學手段。
于是在音樂課中開展了器樂進課堂的內容,在最初的教學中,發現口風琴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一、學生興趣不高,琴、譜不能很好地結合、指法不規范
彈奏口風琴對于學生來說,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練好的,成效顯現不會特別快。對于音樂協調能力弱的學生來說,更是增加了音樂學習的難度。很多學生因為一時掌握不了而不喜歡,甚至產生了厭惡情緒。學生識譜但不能把樂譜和琴鍵很好地進行結合。有些同學譜子雖然認對了,但在琴上找鍵的時候卻出錯了,導致演奏的效果不好。因為缺少練習時間,學生的手指都比較僵硬,指法錯誤很多,甚至少數同學還是一指禪。
二、口風琴教學與課本教學脫離
(一)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習口風琴的興趣
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引導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學習中那種強烈的好奇心。在口風琴教學前,可以動員學生把家中的樂器帶到課堂上來表演,讓學生親眼目睹各種各樣的樂器,增強對樂器共性的了解,以此產生對樂器的興趣;同時不會演奏的學生往往會充滿羨慕之情。這時教師用口風琴吹奏樂曲,讓學生覺得學好了口風琴,他們也掌握了一種樂器,有了音樂方面的一技之長。
(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趁熱打鐵展開口風琴教學
1.欣賞。讓學生聽一聽口風琴的音高、音質,達到初步感知樂器音響特征的目的。
2.講解。讓學生觀看口風琴的形狀,了解它的構造,掌握特征,激發求知欲望。
3.試試。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進一步感知,即使未成曲調,已是聲聲入耳。
4.練練。“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口風琴演奏是一種技能,它的培養需要教師的“牽引”,更需要同學們的反復練習。
(三)扎實打好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吹奏習慣
和所有技能一樣,口風琴吹奏技能的掌握必須經過一個相當長的實踐階段,只有通過有目的的學習和訓練才能獲得。具體地說,首先,必須了解演奏的基本知識與方法,形成對演奏姿勢、動作等要領的初步認識,通過這個認知階段,建立起對該項音樂技能的自我調控機制。
三、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自信
教師的鼓勵是學生獲得自信、克服困難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學中要堅持鼓勵的原則,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一個音一個音地蹦,到彈得斷斷續續,直到彈得熟練流暢,對于學生在學習中取得的每一點進步,教師都要及時地給予鼓勵。當學生遇到困難或沒有達到教師的要求時,教師首先要肯定他們的優點,然后再指出問題。
四、總結
器樂教學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器樂教學可以盤活音樂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創造能力、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通過開展器樂進課堂,對口風琴教學有了初步的認識,并且總結了一些有效的教學經驗。堅持通過日常的器樂輔助音樂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就必然會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培養和提高,使教師的教學得到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