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哲 楊存園
【摘要】高等教育模式與時俱進不斷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的提出體現了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如何制定并完善符合當下應用型教學模式,如何培養時代性、創新性人才,一直是各大高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在“互聯網+”新時代大背景下,藝術設計專業是當下熱門的藝術學科,其專業具有實踐性、時代性和前沿性特征。本課題特以藝術設計專業為此次教學模式創新研究對象,探討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創新教學模式的可實踐性、拓展性、靈活性和創新性。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 藝術設計? “工作室制”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2018年度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十三五”第一批院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背景下的教學模式研究——以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為例”;2017年度浙江工商大學一般科研項目“地域性文化旅游產品包裝設計研究”(項目編號:XJ16-30)。
【中圖分類號】J5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0-0229-01
目前,藝術專業教學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外,也不斷進行創新,比如走出課堂,實訓基地結合等,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成效。但不同的學校地域資源和學生基礎能力,而采用統一性的教學模式不能真正意義上針對性地提升學生專業能力。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提出可以將專業培養更精準化,教學模式更品牌化,提高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增加師生互動環節,強調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零距離”,學生能力與就業崗位“零適應”。
1.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現狀
在“互聯網+”大背景下,藝術設計發展形式不斷更新變化,教學方式和理念需要不斷與時俱進。目前,各大高校應時代教育多元化發展,紛紛設立了藝術設計專業,但學生在畢業就業時暴露出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的不足,主要體現在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較弱、專業理論知識點比較陳舊以及藝術設計團隊意識較差等方面。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不能滿足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需求及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
2.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
2.1提升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階段性教學模式
(1)基礎教學階段。無論哪種教學模式,專業基礎課程仍然是“本”。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的初期基礎教學階段,課程板塊以通識課程及專業基礎課程為主,為以后拓展起到扎實的理論及技能基礎。[1]基礎課程主要以色彩、素描、構成設計、設計基礎與表現等課程組成,并由專業基礎課程教師進行授教。此外,以實驗室為課程延展依托,豐富課程的實踐操作能力。該階段教學本著藝術設計基礎課程為主,拓展專業綜合能力。
(2)專業教學階段。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將“教室”轉換化為“工作室”,以專業方向作為導向,在學生入學的第二學年進行學生和教師之間“雙選制度”工作室的分選。以工作室為主要基地,以自愿制結合學生成績進行合理調配,以“導師負責制”為主要策略進行教學和實戰訓練。該專業教學階段主要以字體設計、包裝設計、書籍設計、產品設計、海報設計以及插畫設計等專業核心課程組成,以引導學生進入專業設計方向為主。此外,適當將相關設計類賽事結合課程知識點導入課程,通過“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訓”方式鞏固專業知識點的掌握,“教+學+競賽+實踐”多元聯動培養,提升學生對專業的自信心。以實驗室作為實踐基地,并定期安排實務精英導師進課堂。
(3)專業實踐階段。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的專業實踐階段藝術設計單元課題外,導入與此相關的校企合作實踐項目。“工作室制”以專業教師為主、實務導師為輔來挑選合適的實踐項目引導學生參與,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項目分工和規劃,將“實驗室”轉換為“生產車間”,以此更直觀地讓學生了解整個實踐項目的構思、設計再到輸出的完整設計過程。
2.2 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將“教室”轉化為“工作室”,將“實驗室”轉化為“生產車間”,完善“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模式
課題活動采用工作室間組合跨界的理念,更具有互動性、合作性、探索性及多元化。藝術設計學院一般具備絲網印刷實驗室、精雕實驗室、木工實驗室、攝影實驗室、非線性編輯實驗室、平面制作/三維設計實驗室、3D打印實驗室,設計制作實驗室以及陶藝實驗室等。完善的實驗室設備具備一定量的設計輸出,在專業實踐階段將“實驗室”轉化為小型“生產車間”,可為設計實物的呈現提供有效的輸出基礎。
2.3 加強師資力量,引進實務精英進課堂,提升信息化水平“雙能型”教師
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比較重要的一部分是項目實踐。這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師具備較高專業能力及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因此需要較高的師資力量才能更好地培養應用型人才。定期安排專業教師階段性開展專業學習,提升“雙能型”教師信息化水平,引進企業實務精英入課堂,加強師資力量,提升教師團隊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
3.結語
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下,以創新創業為目標的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而且可為企業提供更好的藝術設計新型應用型人才。該教學模式需要具備相關先進的專業設備實驗室為設計實踐提供基礎,同時根據各大高校地域及經濟優勢,充分利用當地相關產業及企業資源為學生提供有效實踐平臺和專業對接。最根本的是提高教師團隊專業能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建立“雙能型”教師團隊,從而在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中不斷實踐并創新。
參考文獻:
[1]許愛軍,蔣新革.“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內涵分析與概念辨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4):21-25.
作者簡介:
錢哲(1989-),女,浙江杭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