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巖
摘 要: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與建設在獲得機遇的同時也面臨挑戰。每一個大學生都要與時俱進地了解與把握新媒體發展的趨勢與動態。在此過程中,要妥善將新媒體技術的先進性與優勢融入校園文化的發展與建設中,重視其負面因素導致的不良影響,應對挑戰、把握機遇,通過建立適應新媒體的大學校園文化觀、注重新媒體與傳統校園文化建設方式的融合、加快新媒體技術下的數字信息化校園建設、健全校園網絡輿情的監督與引導等方式,努力建立美好、和諧的校園文化。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2-0130-02
在新時代背景下,新媒體的產生與應用給社會的發展和大眾的生活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作為高校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內容,在新媒體的沖擊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高校應根據新媒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發展現狀,注重科學運用新媒體創新建設校園文化,開展更多吸引學生又富有教育內涵、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從而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一、新媒體的界定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是區別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高校新媒體主要包括以下幾類。首先,高校BBS論壇,即電子公告欄。大多數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BBS,其體現出多樣性、開放性、匿名性等特點,是現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溝通方式之一。其次,校園網。包括學生個人系統、學生選課系統、教師管理系統、學校管理系統等。最后,視頻網站、QQ、微信、微博等以手機為終端的社交媒體。高校能夠通過新媒體向師生發布信息資訊、公告、新聞等內容,向他們傳播主流價值觀,體現新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進一步凝聚師生的力量和師生的智慧。
二、新媒體融合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現狀
(一)新媒體促進了高校校園文化的多元化
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要借助新媒體平臺,打造官方微博、微信公眾平臺,基于學生的層面,及時、準確、方便地了解學生學習生活,全面研究與思考大學生中體現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焦點與熱點問題。再通過新媒體更正確、快捷、積極地與學生進行溝通,并指導其思想行為。還可以向學生推送獎章和獎勵的公告,以及校園新聞、就業信息、考試公告等相關信息。借助微關注、微分享等專題,積極與勵志故事、名人傳記、政治熱點、教育熱點、國家時事熱點等結合起來,共同傳遞正能量,彰顯出校園文化生活的多元化,進而更好地建設校園文化。
(二)新媒體拓寬了高校校園文化的渠道
新媒體具有廣闊的覆蓋面,其傳播信息與制作信息成本較少,卻具有突出效果。高校作為匯聚知識分子的場所,是運用與掌握新技能、新知識的人才聚集地。新媒體逐步成為師生搜索信息和獲取知識的關鍵途徑。新媒體具有的廣泛性特點,不斷拓展高校教育方式,同時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優秀平臺和渠道。高校要順應時代要求,通過新媒體得到良好的教育資源,為建設校園文化積攢素材,主動分析即時通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為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提供服務。
(三)新媒體豐富了高校校園文化的內容
新媒體借助計算機技術、移動通信技術、數字技術,建立起傳播便捷、覆蓋面廣、形式多樣、資源豐富的多元立體體系。新媒體通過自身優勢,隨時隨地為學生傳遞社會最新信息。新媒體將海量生活娛樂信息、政治信息、學術信息儲存于虛擬空間中,為建設高校校園文化提供更多信息源,既增加文化建設內容,也有效突破時空對傳統校園文化的影響與限制,使其發展空間更加廣闊。高校能夠在網絡中引入傳統校園文化,在網絡上再現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生活、學習相關的內容,讓校園文化更加現代化、科技化、網絡化。
三、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困境
(一)新媒體沖擊了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網絡媒體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抨擊,容易造成大學生缺乏堅定立場的現象。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借助黑客對我國網站進行攻擊,甚至通過不同渠道向我國宣傳他國的消費觀念及生活方式,容易混亂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降低其對本民族、本國家的文化認同,使其崇尚西方文化思想,缺少愛國主義精神。大范圍宣傳不良消息,導致一些學生沒有形成堅定的政治立場與正確的核心價值觀。高校思政教育者必須對此現象給予應有重視。要不斷增強高校學生的憂患意識教育、大局意識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二)新媒體削弱了傳統校園文化建設方式的作用
高校思政教育以法制觀念、政治道德和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為主要內容,而新媒體平臺上經常出現落后、腐朽、消極的信息與思想,影響思政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的效果。在傳統的思政教育中,教師通常將不尊重事實、落后的、消極的信息當作反面教材,引導教育學生了解怎樣應對此類社會現象或信息。而新媒體平臺上的信息數量巨大、繁雜無序,教師難以過濾與監控全部不良信息,導致信息真假難辨、良莠不齊,嚴重削弱了傳統校園文化建設方式的作用,沖擊了高校學生的主流價值觀。
(三)新媒體削弱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引導功能
文化屬于潛在的、無形的力量,在人們生活生產過程中,其可以發揮出深遠持久、潛移默化的作用。就大學生而言,他們既在學習技能與文化,也在此過程中深受文化的感染與影響,深遠地影響他們未來的工作與生活。高校通過文化的影響力逐步形成校園文化的思想教育、引導功能。但在新媒體不斷發展的今天,新媒體提供大量多樣化信息,而這些信息優劣不同,部分信息屬于垃圾信息,如色情暴力文化等。垃圾文化既通過自身的消極因素影響大學生思想,也逐步腐蝕與占據學生心靈,導致很多學生沉溺其中,出現思想墮落與道德滑坡的情況。
四、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對策
(一)建立適應新媒體的大學校園文化觀
要更好地建設高校校園文化,戰勝負面挑戰,就要以實際為立足點,有效把握機遇,促進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發展。結合新媒體的特征,基于四個層面進行分析:從空間層面而言,學生要積極走出大學,不斷面向社會,拓寬視野;從時間層面而言,學校要逐步增強應變能力,以長遠發展為著眼點,主動迎接挑戰;從內容層面而言,校園文化建設要增加豐富的內容和多樣化形式,與時俱進,將社會和高校妥善聯系起來;從主體層面而言,要重視學生主體地位,充分體現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創造性、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推動校園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二)注重新媒體與傳統校園文化建設方式的融合
在新媒體環境下通過各種新媒體來傳播文化信息,是目前高校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其彰顯出新媒體的無限生命力,同時也不能忽視和拋棄傳統媒體。雖然新媒體嚴重沖擊了校園傳統媒體的作用,但就長遠發展而言,高校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妥善結合是必然趨勢。高校要利用傳統媒體具有的較強權威性和公信力的優勢,充分體現新媒體在傳播信息與資訊過程中的互動性與實效性,促進高校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彼此融合、相互作用,進而有效提高文化傳播的水平,促進校園文化的全面發展與繁榮。
(三)加快新媒體技術下的數字信息化校園建設
新媒體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一步發展,改革與發展的新媒體技術,已深入到人們生活與學習的各個方面。高校文化是改革與創新的動力源泉,高校是創新的重要陣地,在運用和發展新媒體技術過程中,要時刻走在研究最前沿。所以,高校要充分認識與科學規劃新媒體應用,為成為新時代文化發展與文化匯聚的場所,要不斷提高投入力度,努力實施整合校園網絡資源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工作,大力開發與利用以網絡文化為代表的校內資源,為教師與學生建立快捷、方便的網絡媒體環境,推動校園文化的持續與創新發展,防止出現與社會脫節的現象,更好體現校園文化的獨特性與創新性。
(四)健全校園網絡輿情的監督與引導
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發布者與接收者、討論者,尤其是在高校中,學生是建設校園文化的重要主體,目前各種校園文化不斷涌現,影響學生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而新媒體上出現的各種議論與信息,造成很多大學生在相同問題上持有不同看法,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難以達成一致。所以,在此類情況下,新媒體環境很可能對學生的價值選擇與判斷、思想觀念與動態造成錯誤引導,讓其價值選擇面臨困境。所以,重視以正確、科學的價值觀念與思想觀念作為引導,全面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逐步調整與優化輿論監督機制,削弱與消除各種錯誤思潮和觀念,對于引導社會與大學是特別重要的。在此過程中要逐步提高大學生收集、整理與分析各種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為建立優秀的高校校園文化打下堅實基礎。
(五)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在校園文化建設與發展過程中,高校要借助新媒體形式建立新的文化交流與互動平臺,進而彌補傳統校園文化建設的不足,通過構建網絡互動平臺,建立起自由、開放的文化氛圍。高校要通過新媒體平臺向學生傳播信息與文化,要積極辦好博客、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要選擇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各種各樣的形式,體現新媒體的優勢,建立起和諧發展、文明正氣的輿論氛圍,引導每一位師生分清美丑、區分善惡、明辨是非,使校園文化理念入心、入腦、入耳,進而有效增強師生的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1]黃笑.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研究[J].傳媒論壇,2019,2(16):106-108.
[2]王藝,付譚譚.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J].戲劇之家,2019(19):183.
[3]史崇,劉福格.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創新性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22):234.
[4]高艷麗,趙瑩,胡書廷,夏心笛.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9(4):23-24.
[5]舒衛征.探析全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創新模式[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9,35(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