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提高初中生繼承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熱愛,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尋找更多的途徑和手段,滲透傳統文化。本文分析了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探討了傳統文化對初中語文教學的滲透。核心素養的養成,可以為學生日后學習各門類知識,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意識打下良好的基礎。本文主要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從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合作意識、道德修養四個方面,闡述了初中語文教師應將傳統文化教育帶進課堂,并且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去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 道德修養?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9-0052-01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培養學生的文化傳統,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具有重要作用。而語文教育的核心素養是知識、能力、態度或價值觀的融合。它可以深刻地影響一個人的模式和發展。教師應以核心素質為理念,在進行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從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合作意識、道德修養四個方面來對學生進行實際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通過傳統文化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進行培養
課堂教學不僅要求學生能夠更加清楚的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要求學生掌握自己的學習能力。馬克思說:“我的成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你必須不斷地思考去尋找方法,使學生能夠進入心理活動,培養思維能力,提高學習能力,實現學生從“教”到“學”的轉變。語文的學習不僅僅是需要學生對課本上的內容進行學習,加強對課本上理論知識的相關熟練度,更多的是使得學生進入社會時能夠更加自如的處理所遇到的問題。語文本來就是來源于生活,因此在進行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并不是對前人所憑空想象的知識進行學習,所有的語文知識都是有一定的現實基礎的。只有在真實生活中將語文知識以及方法應用的更加自然才是學習語文的真正目的。例如對《中國古代文學分析》、《初中詩詞》等教材進行閱讀分析。通過對這些書籍的教學,以及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理解,將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學生具有更加完善的自主學習和理解的能力,同時還可以使得學生自身受到來自作者的思想洗禮。
二、通過傳統文化鼓勵學生形成合作關系
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競爭的社會。團隊精神作為成功的法寶,在全社會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初中與小學的語文知識難度以及深度差別都較大,小學語文要求學生能夠對簡單的語文常識進行了解,因此教師在進行初中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完全丟棄小學語文教學的方式。初中語文教學不僅需要對相關的基礎知識進行了解,同時還應該使得學生通過表面的知識對其內部所蘊含的核心素養進行掌握,同時還能使得學生的語文感得到較好的提升。通過不斷的對學生進行合作意識的培養,將會有利于學生在后期的語文學習中的學習能力的培養。當然,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是有限的,不能考慮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它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解決一些語文問題,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良好的心理和人際交往能力。
三、通過傳統文化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
教師利用自己的思想、道德、情感、習慣等因素潛移默化地培養和感染學生,讓學生沉浸其中。教師在進行實際的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更好的為學生的學習樹立好榜樣,堅持上課準時,上課不遲到,按時上課,并且更加強調紀律意識。教師熱愛教育,工作認真負責,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教育的幸福和熱愛,努力完成教學任務,體現愛心和奉獻精神。教師不應以個人喜好和厭惡為基礎。他們應該客觀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接受學生認知模式的差異,并相信他們能夠改進,這樣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獲得成功和經驗。滲透學生的正義、愛心和寬容。教師應鼓勵學生增強自信心,主動應對,形成勇敢、堅韌、勤奮的性格。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多種途徑。教師應抓住教育機會,使學生逐漸掌握健全人格。
結束語
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影響著學生文化素養的形成。核心素養的形成是一個精神內化的過程。思維的形成有自己的特點,精神的創生只能通過精神來實踐,教育需要特殊的心靈體認,對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在挖掘傳統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依據精神變化的機理和傳統文化思維的模式來對接。因此,初中語文教學的傳統文化教育目標達成,既要關注傳統文化內容素材的發掘,還要形成傳統文化氛圍,提升課堂品味,并在此基礎上增加學生的核心素養,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
參考文獻:
[1]杜新建.在對話中發展人格——初中語文核心素養的精神需求[J].語文教學通訊.2017(34)
[2]李家峰.核心素養引領下初中語文教與學方式的轉變[J].華夏教師.2017(23)
作者簡介:
李舉旗(1980年12月-),男,甘肅省靜寧縣人,大學本科,現就職于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教育局,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