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婉婷 莫映禮
摘 要:本文探討了當前鄉村振興視域下金融支農服務的“多重困境”,引發了我們對農村金融發展觀的反思。本篇從農村經營主體融資能力薄弱、金融項目服務功能有待加強、農業抵押與保險不完善、支農任務重、支農結構失衡,信用缺失等方面總結了農村金融危機的根源,指出經濟發展質量、政府重視力度、農村信貸投入、社會支持水平,均在一定程度上對鄉村金融支農水平有顯著正向影響,提出了金融業要積極幫助解決“錢袋”問題的措施。
關鍵詞:鄉村振興 金融支農 問題研究
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農村金融需求日益旺盛,細分的市場對農村金融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承載農業技術、落實精準扶貧、加強農業產業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農業產業的萌芽、發展、壯大和成熟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和更替均離不開金融支持。挖掘金融支農供給潛力,最大限度增加金融資本積累力度,有利于解決農村金融短缺問題。調查發現,我國農村金融業務整體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廣大農村地區仍處于金融薄弱狀態,金融支農效率仍不高,主要問題如下。
一、農村經營主體融資能力薄弱
由于農業基礎薄弱,農民老齡化、發展落后等原因,農業產業化仍處于起步階段,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多,農村金融發展相對落后。部分農民對政府扶持項目參與積極性不高,農業產業化項目推進實施困難。居民存款比貸款多,存貸差距大,農業貸款比例偏低,單筆金額小,回報率低。由于農業機械化率低,多數產品加工處于“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價格”狀態,只有少數農戶貸款用于種養殖個體經營、擴大生產或生意周轉,很少用于購買農機用具或生產要素。部分養殖產業因資金回籠期長,投資成本短期內難以收回,而農民本身經濟實力弱,資金周轉短缺或失靈。一些農民缺乏資金與融資政策知識,生產經營規模不大,產業技術含量低,市場供需信息分析力弱,農產品銷售渠道單一。
二、金融項目服務功能不成熟
對多個省市農村金融服務水平進行測量分析發現,各地在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上有很大區別,受各地經濟環境、基礎設施等影響,在金融服務質量和服務能力兩方面存在差異,原因是人均GDP、城鎮化水平、農業現代化水平等因素都對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有很大的影響。就全國而言,東部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最低。金融支農業務發展通道方面沒有很成熟的經驗,農業領域專業人才資源不足,資金配置結構均未達到最優,涉農資金使用分散、“供需錯配”,財政支農資金使用不精準、項目識別不準問題依然存在。推廣PPP沒有成熟模式,做實業的農戶不懂如何申報項目,基層政府不現場指導可能得不到項目資金支持,不做實業的農戶可能虛報農業項目。
三、農業抵押與保險制度不完善,支農任務重
農業生產的高成本影響著糧食與農業的比較效益,種地口糧化、農業兼業化,農業安全越來越嚴峻。農業產業投資大、回報慢、周期長,傳統民間借貸已不能滿足需求。但由于農村土地權利難以確認,政府還在確權試點中,抵押貸款處置難度較大,農民融資仍然困難。農村金融管理配套機制建設不充分,信用擔保尚處于起步階段,土地等經營權、產權缺乏相關部門的認證,難以轉化為貸款抵押品。金融產品種類少,基層網點從業人員服務滯后,特別是廣大農村貧困地區金融供給資金嚴重短缺。農業保險作為金融支農的重要工具在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存在頂層設計不合理、供需錯配、目標定位不清、互助農險合作涉及不廣等問題。農民種植得不到政府補貼,村民天天指望扶貧,特別是在遭遇自然、市場和公共突發衛生事件三大風險時,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窄、保費低,貸款信貸額不高,難以為家庭養殖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市場化競爭讓金融失衡
金融資本的核心特征是追求利潤,其投資決策是在綜合權衡利潤和風險的條件下進行的,金融資本進入農業部門的前提是農業部門有盈利空間,農業部門的投資回報率能夠達到或至少超過其他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它必須遵循效率和安全的原則。可是農村金融信貸的生態環境培養不足,信用風險和自然災害總是存在。在農村地區農村信用評價體系還沒有實現完全覆蓋,農村企業法人、農民的信用檔案很難收集信息。農村金融市場競爭激烈,銀行和客戶之間的競爭已成為各大銀行以及網絡金融公司爭奪的資源,各類商業銀行、網絡金融公司不斷擴充農村市場,搶占鄉村網點,金融業務在農村可持續發展存在風險與沖擊。而農村人、錢、物不斷外流,基礎客戶流失,客戶需求不斷變化,客戶忠誠度一度降低,這些都是農村金融服務面臨的嚴峻挑戰。
研究表明,經濟發展質量、政府重視力度、農村信貸投入、社會支持平均,在一定程度上對鄉村金融支農水平有顯著正向影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解決資金從何而來的問題,金融業要積極幫助解決“錢袋”問題。為此,建議加強農村金融空間集聚及農業金融合作,擴展涉農信貸和涉農金融、理財產品、金融扶貧開發等服務功能,出臺財政、土地、金融、科技、人才等支農政策,全力保障農業產業發展,加快農地市場資本化進程,不斷激活農戶和農村企業的積極性,培育網絡+信用的金融生態環境,提升金融支農政策的精準服務力度,構建具有吸引力的農村金融創新體系。
參考文獻
[1]劉婷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困境與金融支農改革路徑[J].農村經濟,2016(3):73—77.
[2]杜興端,徐萬剛.略論財政、金融支農對農業發展的影響[J].經濟問題,2011(5):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