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文鈺
摘 要:優化課堂教學、落實教學目標一直是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在初中階段,由于課堂節奏快、容量大,使學生難以真正完成學習目標,也難以激活學習動機。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掌握有效教學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整體課堂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初中數學 問題 教學重點 操作活動
初中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建立數學意識的重要階段。但在初中數學課堂中,仍然存在著低效的情況,并且部分教師將教材中的知識直接灌輸到學生的頭腦中,造成學生在課堂上缺乏表現的機會,這樣便難以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同時,與現代教育理念相悖。而在新課程穩步推進中,如何促進課堂教學呈現出有效性的特征,這便成為教師深入思考的問題。因此,在課堂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實踐者,首先應建立“學生為主”的教育觀,并以此為學生構建積極的學習場,其次,重視學生認知的提高,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習動機
良好的問題情境能夠觸動學生的情緒,以此進一步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初中階段,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而學生的抽象思維發展還未完全,這便容易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枯燥感,并且使他們本能地產生學習壓力,進而學習動機也自然無從談起。鑒于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心理需求與認知特點,為學生構建問題情境,這樣既能以問題為出發點,不斷使他們產生探究意識,還能夠給學生一定的懸念,進而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以“有理數的加減法”為例,為了使學生了解有理數加法的意義,筆者首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播放動畫演示“遙控車在數軸上東西走動”的視頻,讓學生體會兩個數相加的規律。在此基礎上,筆者以視頻中的遙控車為研究對象,提出探究問題,即:遙控車先向東運動3米,再向東運動2米,那么兩次運動后的結果是什么?遙控車先向西運動3米,再向西運動2米,那么運動后的結果是什么?在分析這一問題后,筆者再次提出“有理數兩個負數相加的和該怎樣確定符號”這一問題。這一問題引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使學生概括出兩個負數的加法法則。由此可見,通過問題情境的構建,不僅喚醒了學生的思維意識,還進一步促進了良好學習活動的展開。
二、突出教學重點,掌握關鍵內容
突出重點是上好一堂課的基本條件。在初中數學實際教學中,教師并不能將教材中的知識直接灌輸到學生的頭腦中,這樣無序的教學方式便使教學活動沒有重點,進而對學生的思維也會產生干擾作用。鑒于此,教師在教學前應明確教學目標,并突出教學的重點內容,使學生抓住重點掌握的內容,這樣能夠使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以此幫助他們構建知識體系。
以“多項式”為例,筆者首先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確定教學目標,然后抓住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并在教學中,突出“多項式以及有關概念”這一重點。而為了突出這一重點內容,筆者以有關單項式的問題作為導入,讓學生聯系單項式的相關知識把握多項式的相關概念。此外,為了鞏固學生對多項式有關知識的進一步認識,筆者出示經典例題,讓學生能夠正確辨別多項式,并幫助他們確定多項式的項與次數,以此使他們真正掌握本章節的關鍵內容。
三、重視操作活動,完善數學認知
初中生的認知處于發展的關鍵期,并且各項思維也同樣在逐步發展。鑒于此,教師應重視操作活動的展開,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本質特征,還能使他們在操作、觀察、猜想、交流中發展空間觀念。此外,操作活動是學生多種感知覺同時參與的過程,通過操作活動的展開,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他們的數學認知。
以“中心對稱”為例,為了使學生理解中心對稱圖形的概念,筆者組織學生進行了如下操作活動,即:用硬紙片剪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等邊三角形等圖形,每種圖形剪兩個,大小形狀一樣,但顏色不同。由于這些圖形是學生熟悉的,因此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隨后,筆者再指導學生將這兩個平行四邊形疊放到一起,中心運用一個圖釘固定住,將上面一個平行四邊形繞中心旋轉180度,與此同時,其他圖形也進行類似操作,隨后讓學生觀察得到什么。在操作活動的展開過程中,不僅使學生歸納、總結出了中心對稱圖形的概念,還進一步使他們體會了旋轉變換這一數學重要思想,進而完善了他們的數學認知。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以后,數學教學的要求與目的都發生了變化。作為初中數學教師而言,需要更加注重教學的有效性。而通過教學方法的改變、教學思路的更新以及教學內容的優化,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使學生深入掌握基礎知識。此外,為了實現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教師還應不斷轉變教育理念,并將現代教育理念滲透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以此對學生的主體性進行培養與調動,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并使初中數學教學持續、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譚道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淺析[J].教育,2015(33):78—78.
[2]厲彥泉.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數學教學通訊,2017(2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