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彬

【摘要】 目的 討論復方樟柳堿治療繼發性缺血性眼底病的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方法 90例
繼發性缺血性眼底病患者,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A組及B組, 各45例。A組患者給予復方樟柳堿治療, B患者采用常規藥物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滿意度。結果 A組總有效率97.8%高于B組的77.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389, P<0.05)。A組不良反應發生率4.4%低于B組
的17.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50, P<0.05)。A組滿意度95.6%高于B組的8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75, P<0.05)。結論 復方樟柳堿治療繼發性缺血性眼底病具有明顯的效果, 應該在臨床上被有效運用。
【關鍵詞】 復方樟柳堿;繼發性缺血性眼底病;治療效果;不良反應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3.071
繼發性缺血性眼底病是臨床眼科常見的疾病之一, 由于人體眼部血管發生病變而造成了眼底血液循環障礙[1]。外部癥狀表現為眼球充血伴隨壓迫痛感, 眼底發生出血及異常, 不僅對患者造成視覺障礙, 同時也會引發其生理上的痛苦, 使患者情緒不穩。該種疾病發展速度快, 因此, 如果不盡早接受治療, 很容易發展為更嚴重的病情。本文就繼發性缺血性眼底病的治療及治療后的不良反應做了本次實驗, 以復方樟柳堿作為觀察藥物, 以尋找更好的治療途徑。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在本院2018年12月~2019年6月內抽取90例臨床診斷為繼發性缺血眼底病的患者作為治療對象, 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年齡25~70歲, 平均年齡(48.62±7.95)歲;男48例, 女42例;其中, 視網膜動脈阻塞患者25例, 外部挫傷引發的眼底病患者46例, 由并發癥引起的缺血性眼底病變患者19例。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A組及B組, 各
45例。A組患者平均年齡(48.99±4.62)歲;B組患者平均年齡(48.25±4.2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臨床癥狀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眼底出血及視乳頭水腫現象, 部分患者的視乳頭顏色發生明顯變化, 同時伴有視網膜出血現象。本次實驗排除先天性失明患者, 肝、腎臟疾病和嚴重性過敏、精神障礙的患者, 所有參加研究的患者均征得本人同意, 且年齡差異不大, 身體狀況差異在區間范圍內。
1. 2 方法
1. 2. 1 B組 給予患者常規藥物治療。神經營養藥物如甲鈷安(0.5 mg/次、3次/d)、維生素B1(1.5~3.0 mg/d)藥物支持, 同時給予患者擴血管藥物等藥物支持, 如α受體阻滯劑
(5 mg/次、2次/d)。
1. 2. 2 A組 給予患者復方樟柳堿注射治療, 使用2 ml復方樟柳堿對患者的顳淺靜脈旁邊給予皮下注射, 1次/d, 以14 d周為1個治療療程, 連續治療3個療程。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電話回訪的方式對治療后的患者進行問卷調查, 統計兩組治療結果。
1. 3. 1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 判定標準:治愈:患者視力從原來的無光感變為≥0.1, 或視力指標從治療前上提升≥0.2、視力檢測表增加4行, 患者的視野缺損率高于治療前40%;顯效;患者視力從原來的無光感變為≥0.05, 治療前的視力指標在原有基礎上提升≥0.1, 或者視力檢測表增加3行, 患者的視野缺損率高出治療前20%~40%;有效:患者視力從原來的無關感變為≥0.03, 治療前的視力指標在原有基礎上提升2級, 或者視力檢測表增加1~2行;無效:患者與治療前相比, 光感度無任何提升, 視力指標無任何提升。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3. 2 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不良反應包括暫時性黃視、腸胃不良反應、肝功能異常。
1. 3. 3 比較兩組滿意度 以治療效果及治療后的康復時間為滿意度調查依據, 即非常滿意:91~100分;較滿意:71~
90分;一般滿意:60~70分;不滿意:<60分。滿意度=(非常滿意+較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A組患者治愈29例(64.4%), 顯效9例(20.0%), 有效6例(13.3%), 無效1例(2.2%), 總有效率為97.8%;B組患者治愈16例(35.6%), 顯效8例(17.8%), 有效11例(24.4%), 無效10例(22.2%), 總有效率為77.8%。A組總有效率高于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389, P<0.05)。
2. 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A組患者出現腸胃不良反應2例(4.4%), 肝功能異常0例, 暫時性黃視0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4%;B組患者出現腸胃不良反應7例(15.6%), 肝功能異常0例, 暫時性黃視1例(2.2%),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8%。A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50, P<0.05)。
2. 3 兩組滿意度比較 A組患者非常滿意32例(71.1%), 較滿意8例(17.8%), 一般滿意3例(6.7%), 不滿意2例(4.4%), 滿意度為95.6%;B組患者非常滿意14例(31.1%), 較滿意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