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 陸際平 付佳


【摘要】 目的 研究早期腸內營養在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60例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治療的患者, 根據術后營養支持方案的不同分成A組及B組, 每組30例。A組采取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療法, B組采取腸外營養支持療法。比較兩組的治療費用和住院時間;術前及術后7 d的血清白蛋白、血清總蛋白與轉鐵蛋白水平。結果 A組的治療費用(7.86±0.71)萬元低于B組的(9.83±0.75)萬元, 住院時間(21.43±9.58)d短于B組的(27.46±11.32)d,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 兩組血清白蛋白、血清總蛋白與轉鐵蛋白水平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 A組的血清白蛋白、血清總蛋白與轉鐵蛋白水平均優于B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于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護理中合理運用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療法,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機體營養狀況, 促進病情恢復, 縮短住院時間, 減少治療費用, 建議采納。
【關鍵詞】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血清總蛋白;早期腸內營養;護理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3.095
現階段,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在我國臨床上有著比較廣泛的應用[1], 由于操作復雜、創傷大, 且大部分患者在術前就存在營養不良癥狀, 使得其術后更加容易出現胃潴留、膽瘺、出血和胰瘺等并發癥, 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其住院治療時間, 增加了治療費用, 降低了預后[2]。為此, 臨床有必要做好患者在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的營養支持治療工作。本文旨在分析早期腸內營養在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護理中的應用價值,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以2017年2月~2019年1月本院接診且自愿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治療的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 按照術后營養支持方案的不同分為A組和B組, 各30例。A組男女構成比例為18∶12;年齡34~69歲, 平均年齡(56.23±
7.73)歲;十二指腸乳頭癌7例, 胰頭癌10例, 膽總管末端癌12例, 慢性胰腺炎合并腫塊1例。B組男女構成比例為17∶13;年齡34~70歲, 平均年齡(56.94±7.82)歲;十二指腸
乳頭癌6例, 胰頭癌9例, 膽總管末端癌13例, 慢性胰腺炎合并腫塊2例。兩組患者的男女構成比例、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在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的前提下開展。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①治療依從性良好;②有完善的病歷
信息。
1. 2. 2 排除標準 ①免疫系統疾病者;②膽道急性炎癥者;③肺部疾病者;④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⑤腹腔急性炎癥者;⑥中途因各種原因退出治療者[3]。
1. 3 方法
1. 3. 1 A組 術后予以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 詳細如下:于術后24 h后對患者施以腸內營養, 將腸內營養混懸液(TPF)[商品名:能全力, 紐迪希亞制藥(無錫)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30011]作為營養液, 利用輸液泵并經空腸造口將營養液勻速輸入患者的腸內, 控制輸注量為100~125 ml/h, 需維持治療7 d。第1天使用500 ml, 注意觀察患者有無胃腸道反應, 此后, 逐漸增量, 直到增加至全量為止, 即每天給予
2000 kcal。待患者能進食后, 酌情降低營養液使用量。
1. 3. 2 B組 術后予以早期腸外營養支持治療, 詳細如下:于術后24 h后, 利用中心靜脈導管將全營養混合液輸入患者體中, 常需12~16 h輸完, 也可24 h連續輸注, 需連續輸注7 d,
待患者能進食后, 酌情降低營養液使用量。
1. 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治療費用和住院時間;術前及術后7 d的血清白蛋白、血清總蛋白與轉鐵蛋白水平。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費用和住院時間比較 A組的治療費用低于B組, 住院時間短于B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術前及術后7 d的血清白蛋白、血清總蛋白與轉鐵蛋白水平比較 術前, 兩組血清白蛋白、血清總蛋白與轉鐵蛋白水平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 A組的血清白蛋白、血清總蛋白與轉鐵蛋白水平均優于B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目前, 對于十二指腸乳頭癌、胰頭癌與膽總管末端癌等疾病, 臨床醫師通常會采取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來對患者進行治療, 以有效抑制病情進展, 促進相關癥狀與體征緩解, 幫助患者改善預后[4]。但有統計資料顯示, 在接受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治療的患者中, 有3%~4%的病例會在術后發生死亡, 有40%~50%的病例會在術后發生胃排空延遲與胰漏等并發癥[5]。而營養不良則是導致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患者在術后發生并發癥與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6]。
早期腸內營養為我國臨床現階段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營養支持治療方法,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腸道功能, 促進機體營養狀態恢復。通過在術后對患者施以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 可對其腸黏膜細胞的增殖與修復進行有效的刺激, 并由此起到改善屏障功能、降低多臟器功能障礙發生率、維持黏膜功能以及改善腸黏膜通透性等作用。此次研究中, A組的治療費用(7.86±0.71)萬元低于B組的(9.83±0.75)萬元, 住院時間(21.43±9.58)d短于B組的(27.46±11.32)d,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 兩組血清白蛋白、血清總蛋白與轉鐵蛋白水平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 A組的血清白蛋白、血清總蛋白與轉鐵蛋白水平均優于B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早期腸內營養有助于改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患者的機體營養狀態, 促進病情恢復, 減少治療費用, 建議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碧紅, 李琴. 早期腸內營養對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護理對比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5, 9(13):215-216.
[2] 談善軍, 虞文魁, 林志亮, 等. 早期腸內營養對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病人預后影響的Meta分析. 腸外與腸內營養, 2016, 23(1):
12-17, 20.
[3] 陸建文, 呂毅, 殷國志, 等.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患者早期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的比較. 中華肝膽外科雜志, 2015, 21(10):
686-690.
[4] 徐軍輝, 丁佑銘, 汪斌, 等.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早期營養支持治療方式的比較. 腸外與腸內營養, 2013, 20(4):228-230.
[5] 呂柯, 景小松, 宋展, 等. 早期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在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應用的對比研究.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4, 24(15):
98-101.
[6] 賈軍紅, 王繼濤, 甄忠廣, 等. 早期腸內營養對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患者康復的影響. 中華肝膽外科雜志, 2017, 23(10):702-704.
[收稿日期:201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