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問題是關系國家未來發展的戰略性問題,針對現行的教育中的不足之處不斷改革提升是我國在教育上一直堅持的道路。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部門和相關教育工作者認識的提升,我國加重了對傳統的邊緣類學科的重視程度,如音樂、體育和美術的教學,初中這一教育階段自然是改革的重要的教育推行階段,在此基礎上,探討體育與健康的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
關鍵詞:體育教學;體育與健康;教學模式;教育改革;初中
構建完善的素質教育是我國十八大提出的新的教育需求,在此次會議上,國家結合世界發展的新動向和國內的教育實際,在戰略性的高度上對當下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教學目標,其中培養學科的核心素質就是重要的教學方向,在認真貫徹黨中央提出的指導性教學方向上,各科都針對本學科的核心教學素養進行了深入研究,在體育方面,以體育活動注重對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成了體育教學的重要發展方向,在具體的體育與健康的教學模式構建上,提出了以下大致的教學框架供參考。
一、以新型體育課程理念引領新型體育與健康的教學模式的構建
新型體育課程的教育理念認為,將體育與健康作為體育課程的核心素養是對體育本質的具象化,它并不是在體育核心素養之外提出的新型教育需求。實現體育與健康的教學,是實現體育課程功能的本質化。針對傳統教學中的育人思想的不足,新型體育教育理念特地提出了將健康核心素養作為學科育人價值的新目標,旨在將育人作為終極目標,實現和傳統的體育基礎知識、技術及技能教學的有機結合。
在體育與健康的具體教學目標實現上,國家教育局文件以指導性的方案將其細化到“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與社會適應”這四個方面的基本目標上,這是對第一次體育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不足做出的又一次優化,此次教學理念的升級充分體現了對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重視,體現了學生各種素質在學科課程培養中的有機聯系。
二、將新型的體育教學價值觀落實到教育環節的執行中
在體育與健康的教學目標的要求下,提出的教學目標的轉向是從技術教學向核心素養培養教學方向的轉變,而在實際的教學中,需要通過新型的教學流程的實現來完成該過程的轉變。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從教學目標設置、教學手段及教學評價三方面實現全面的教學流程的更新。
首先,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應當將傳統教學中的知識獲取提升到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上,這是對新課標教學的綜合性要求,在體育教學上的實現上,可通過體能的培養,提升學生身體的平衡、靈敏以及協調能力,從而達到提升學生應對危急場面的應急能力。
其次,是對教學手段的實現,應當盡量以實際的場面進行現場模擬教學,減少對不切實際的重復性教學,就比如在籃球教學中,教師應當盡量以實際的籃球比賽展開教學,甚至可采取邊比賽邊教學的方式實現教學任務的完成,而不是將其拆分為傳球、投球等許多單獨的環節進行重復訓練。在實際演練的教學中,還可提升學生對比賽的規則性的認識,這也可以促進學生對條例條規的重視。
最后,在教學評價上的實現,教師應當基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實際表現展開多項針對性的評價,而不是以一個簡單的分數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度不明就里,采用針對流程的全流程評價方式,對于加強學生的自我認識,為其私下鍛煉彌補提供指導具有很積極的意義,該評價方式也對學生的體育健康實現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把體育精神作為初中體育教學課程的靈魂支撐
體育精神是一種偉大的,跨國家、跨民族的精神,它是全人類對體育的共同認識,把體育精神作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靈魂支持,不僅能提升學生對自身體能的鍛煉積極性,更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成對體育本質的認識,實現對自我精神的升華。
體育精神具體表現為體育面貌、體育風范、體育心態、體育期望等。新課標的“體育與健康”正好和體育精神中的“健康向上”有著極大的融合度,以堅持體育精神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可以實現對學生精神品質的塑造,比如團結友愛、堅持奮斗、平等、和平以及大愛無疆,而代表體育精神的奧林匹克精神正是現代文明的奇跡。
體育精神的體現很大程度上都要通過競賽來實現,所以新的教學模式的構建適當增加新課程的教學比賽環節的比例,而教師在該過程中,就要以“公平、公正、公開”的態度做好其中的裁判角色,以規則約束學生,以精神感染學生,通過體育精神的培養,實現對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這正是體育與健康的高層次目標的體現。
參考文獻:
[1]楊向明.體育欣賞:高校體育理論課教學新形式[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
[2]溫安生,成守允,肖成兵.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觀與高校體育改革[J].安徽體育科技,2003(1).
作者簡介:牛建平(1978.09—),男,漢族,甘肅通渭縣人,本科學歷,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體育與健康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