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軍,江蘇省宿遷市鐘吾國際學校高級教師,宿遷市初中歷史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市拔尖人才培養對象,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市優秀黨員,被授予市中心城區“園丁獎”。曾獲市優課大賽一等獎、省優課大賽二等獎、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主持省市級重點課題3項,參與5項省級課題研究;多次在江蘇省“師陶杯”“五四杯”等各類論文評比中榮獲特等獎、一等獎。曾應邀在省“五四杯”論文頒獎大會、省初中教育論壇、“蘇派”班主任高層論壇、“自育·自立”主題論壇上作專題講座。近年來,在各級專業雜志發表教學類文章四十余篇。
[摘 ? 要]“自學·議論·引導”是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李庾南老師創立的教學法,其核心思想是“三學”。目前,“三學”研究已經從數學學科走向其他學科,從“素質教育”到“核心素養”,見證了教育改革的軌跡。統編教材下歷史教學如何落實“三學”?有三種路徑:找準“學材”著力點,豐富教學靈魂;理順“學法”切入點,引領思維生長;把握“學程”聚力點,發展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歷史;三學
“三學”指的是“學材再建構、學法三結合、學程重生成”,是對李庾南老師“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實踐總結,也是其教學法的核心思想。“三學”主張在教學實踐中得以不斷融合與創新,指向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引領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并已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實施建議中指出:歷史課程的實施,力求體現歷史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教學時要注意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特點,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師的自身特點,在相應的教學條件下,選擇和運用適當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那么,如何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效果?如何在統編教材的歷史教學中落實“三學”?如何在既定的教學行走方式上實現變革?在此,將結合“三學”實踐,嘗試為歷史課堂教學勾勒出一張清晰的“路線圖”。
一、找準學材著力點,豐富教學內容
學材是與學習者相關的課程材料與課程資源的總稱,絕非僅指向單一的課本(或教材)。李庾南老師認為,教材不等于教學內容,教師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力求使學生的知識、智力、能力、情感、態度都能達到各自的最近發展區,要創造性地用教材,重組教學內容,不能只是講教材。
歷史教師在課前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基于課標,并使課標的內涵與價值通過案例、實踐等路徑實現“學生理解”。在這種理解的認知前提下,再尋找相關學材的跨界、重組、整合,謀篇布局,提煉每節課的教學要義,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出清晰的知識樹。
例如,在統編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隋朝的統一與滅亡”一課,教師用唐朝詩人皮日休的詩《汴河懷古》作為導語:“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借助古詩詞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評論的思維空間,并與現實發生“碰撞”。借此巧妙地促進學生將家國情懷、社會擔當等核心素養內化為自己的價值導向。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定格在一千多年前的“隋亡為此河”。大運河至今仍在連綿不絕地流淌,承載著運輸、觀光旅游的現代元素,何以落下“亡隋的罪名”?河水嗚咽,像在訴說著“洶涌的悲情”。學生在此情境下搜索材料、整合資源,尋找各自的個性“學材”。在史料中覓證據,在文本中尋解答,只為證明大運河的“無辜與不幸”。此時,教師的預設,在于引導學生主動內化,而非被動灌輸。學生取道學材,可以第一時間掌握信息,鍛煉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也是強化對相關歷史事件的前置感受,擴充學材的視野,提升學材的高度,為教學奠定基礎。
為了深化學生對隋朝這段歷史的理解,學材的處理可以從“隋朝的一統”“隋朝的巨作”“短命的隋朝”三個篇章拉開序幕,讓學生帶著問題討論與交流,進一步在辯論中發現和體會細節。在討論中,學生的思路將逐漸清晰,人物鏈接資源,知識形成樹狀,對知識的理解將更加深刻而豐滿。
二、理順學法切入點,引領思維生長
“學法三結合”指的是堅持運用個人學習、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三結合”教學形式。這種形式也是李庾南老師幾十年教學實踐的重要成果,是學生主體地位得以充分發揮的重要一環。
李庾南老師認為,課上要通過議論,使學生們都有發言的機會,能把不懂的問題搞懂,能學習別人正確、簡潔的方法,互相取長補短,鍛煉口頭表達能力。特別是小組議論,往往能夠活躍思維,激發學習興趣。
“學法三結合”可以突破個體思維的固著或局限,生發多元融通,產生“魔方式”轉變。學生經過學法指導,可以實現從個體思考走向整體思維,從“獨學”走向“群學”,從“孤立”派生“聯合”,從“孤軍奮戰”形成“學習共同體”。學生在此過程中就像一個動態的“點”,思維跳躍、生長、碰撞,將思維中的“軌跡”連接起來,便形成了學生一節課的“思維曲線”。教師如果能夠把握好學生的這一“思維曲線”,實行動態關注、過程管理,就能觸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培養學生的學力,找到發展核心素養之路。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落實教師課堂策略,在歷史教學中同樣可以通過“學法三結合”來實現。學生往往對自己感興趣的歷史百看不厭,對于不感興趣的歷史懶得一讀。因此,教學中需要“個體先學”,可以是課前預習,也可以是課上自學,目的就是熟悉學材,打好認知基礎。在個體自學的前提下,逐步開展小組學習,把學材中的困惑、疑慮或奇思妙想在小組內提出,智慧分享,取長補短。小組內要有分工、有配合、有落實,確保人人參與,確保每個問題有思考、有討論、有見解。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可采取全班學習并由教師點撥的方式予以解決,也可以讓學生進行二次思考、破解,使問題從學生中來,再到學生中去。而小組討論后留下的問題一定是帶有共性的問題,處理好共性問題就是處理好課標的“學生理解”,也就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難點。
例如,在講解“權利法案”的內容時,讓學生討論“英國資產階級采取了哪些方式與封建勢力作斗爭”。學生討論后提出了不同見解,并且隨著思考的深入,還提出了“英國為什么還保留國王”“議會高于王權的實質是什么”等問題。此時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再次分解問題,細化了討論點:資產階級想不想直接取得領導權,為什么?議會高于王權僅僅是法律層面的規定嗎?從深層次來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果實體現在哪里?換一種問法,就能引導學生換一個角度思考,使思考力在關鍵處實現“彎道超車”。
三、把握學程聚力點,發展核心素養
“學程重生成”是李庾南老師課堂教學的最大亮點。她認為,教學過程既是一個認識的理性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情感的、社會化的非理性過程。由興趣、動機、情感、意志、信念以及價值觀等組成的動力系統,對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活動起著定向、鑒別、篩選、調節、維持、強化的作用。教學過程在本質上應該是學習過程,即學程。傳統教學非常注重教的成分,容易忽略學的價值。重教體現的是教師本位,但教師的一味講解,全然不顧學生的感受或需求,容易使課堂成為“一潭死水”。重學則彰顯了學生本位,以學定教,以學促教,使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獲取知識、能力培養、思維發展的過程。也只有在這種環境下,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碰撞、生成、迸發。生成是一種自然的追問,是學生思維發展的契機,也是學生嘗試深度對話的一種表達。在歷史教學中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實現這種對話或表達。
1.創建適度的課堂文化
要創建寬松包容的課堂文化氛圍。處于壓抑環境下的學生,會產生緊張、壓迫、對抗的情緒,由此會不敢、不想或不愿與教師交流。學生對于教師的問題會“收縮性”隱藏,主動性不足,思考效果差。教師因而也難以得到真實的、準確的、深度的反饋,生成問題很少,課堂氣氛沉悶。相反,寬松、愉悅、自主的課堂氛圍會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情緒更高漲,各種奇思妙想將自然而然或不由自主地產生,更容易在對問題的追問中實現“深層對話”和“理性表達”。此時,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往往會出乎教師所料,也能引發教師的“二次思考”,并深度推進問題的解決。師生此時成為學習共同體,能夠共同享受問題探究的樂趣和直面解決問題的現場感。
2.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基于理解和信任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能產生巨大的教育親合力,學生會“親其師,信其道”,也會“愛吾師,更愛真理”。學生將更自然地“神會”教師的教學意圖,“領會”教師的教學思想,“意會”教師的問題指向,課堂生成就會水到渠成。如果師生關系緊張、對立、模糊,都將不利于師生的對話與交流,沒有情感上的“連接點”,也就沒有課堂可供生成的“面”。
3.找準最近發展區
“學程”是基于問題而“存在”,又超越問題而“重生”,因此問題設計就顯得至關重要。巧妙的設問可以將學生帶進一個新奇又神秘的世界,學生因渴望找到突破口而進行主動探究。如果問題沒有“坡度”或缺少“扶手”,學生會望而生畏、知難而退;若能巧妙地設疑、布疑,造成懸念,在問題中引爆學生思維的“燃點”,讓其在問題的探索中有所發現,形成新穎、獨特的見解,掀起情感波瀾,就能讓學生學會主動質疑,并提綱挈領地對歷史事件進行剖析、生成,從而悉心演繹出精彩的歷史課堂。
(責任編輯 ?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