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英琴
摘 要: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強健的體魄與健康的心理。從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出發,通過體育教學中改善師生關系、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增強學生信心等方面,結合多年的教學實例,就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進行探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關鍵詞:體育教學;心理健康;滲透
健康的心理是一個學生茁壯成長的必要條件,而體育教學本身就蘊含著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因素,體育教師要善于發掘這些因素,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一、調整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寬松的教育氛圍,是健康心理的基礎
體育教學多在戶外進行,環境較寬松。其特點是教與學、學與訓,主要通過體育鍛煉來完成。它是集體的統一活動,涉及每個學生和小團隊的個人練習。師生、同學之間有著頻繁的交往和動作交流。這個過程中,師生平等地進行交流,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我們應該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努力做到:第一,師生人格平等,尊重學生的人格獨立性,建立正常的師生關系。第二,尊重學生的情感,尊重他們的思想,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欲望和行為特點。第三,在教學中允許學生表達自己,給他們留下足夠的空間和機會。
在改善師生關系后,師生之間交流更多,情感相互影響,形成心理共鳴、情感共鳴,使學生的認知相似、情感兼容,始終處于積極的心理狀態,更容易獲得個人的成長。
二、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培養學生的身心健康
不同的體育內容包含著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田徑課程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所占比例最大,它是各種體育活動的基礎,它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生理上的健康成長,培養健壯的體魄,還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樂觀、勇敢、陽光的心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地提倡集體主義和愛國教育。教給學生不驕傲自滿,不氣餒失敗,培養關愛他人和集體的心理素質。
在體育理論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和實際情況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激勵。例如,我國體育運動員不怕強手、勇于為國家爭光的先進事跡,通過讓學生觀看競技視頻,使他們感受到體育健兒的崇高理想,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操和民族自尊心。
三、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成為積極快樂的學習者
體育是師生之間的共同活動。由于教學內容的多樣性、教材的難易度、教學方法的可變性以及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都會對體育教學的效果受到影響。在體育課中,一些體育教育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不能快速掌握動作,缺乏正確的練習方法,使學生感到無聊和無趣。因此,教師要在準備活動中,讓學生按照要求進行;多肯定和表揚創造性的行為,讓學生感到新鮮有趣,渴望嘗試。在游戲或比賽中,讓學生學會做裁判;在新體育訓練內容上,讓學生談論行動要點,嘗試練習;在復習課上,讓學生練習,學會觀察,學會比較,鞏固正確的行動,積極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自控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體育課一般都在室外進行,時間和空間比較固定,在這樣的課堂中,讓學生掌握一項體育技能,顯然不太合理,所以體育教師多讓學生在課外進行更多的練習。在進行練習時,教師要多多指導學生進行有效訓練,激發起他們的內在力量,積極進行訓練。
例如跳高這項體育運動,當跳高升到一定的高度,不少學生就失去了嘗試的勇氣。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學習下這個動作的要領、運動結構。在進行課堂示范后,讓那些敢于嘗試的學生先去跳,運動的過程中,教師多讓其他學生去觀察、比較,了解如何保護自己,掌握什么樣的技巧。當幾個學生都順利地跳過后,教師要鼓勵其他學生進行嘗試,大膽練習,并且用語言去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比如“要勇于嘗試”“你肯定可以”“別害怕,老師保護你”等等,使學生在實踐中增強信心和勇氣。
五、正確分析學習失敗的原因,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每個學生掌握技能的效果具有很明顯的差異,也因此出現了所謂的“失敗者”。對這些學生,體育教師要善于發現他們的情緒變化,不要直接進行批評或者言語上的“攻擊”,要在肯定中排除學生的情緒困擾,幫助他們建立起信心。
例如在進行隊列練習中,有的學生反應比較慢,動作做錯或者不整齊,體育老師不能讓學生出列演示,這樣會給學生心理帶來壓力,在出丑的心理暗示下,很不利于維護學生的自尊心;有的學生在進行動作訓練時,無法掌握要領,動作不規范時,教師要給予耐心的分析和幫助,使學生能有信心繼續學習動作,增強學習的信心;上課時進行比賽或游戲,體育教師不能拒絕“失敗”,而要通過這一點,觀察“失敗”的學生,進行引導和鼓勵,幫他們認識失敗的原因,幫助他們獲取成功的方式方法。
學生的身體素質不同,對動作的領悟能力也不同,加之一些體育動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難度,一部分學生存在畏難情緒是很正常的,以至于完不成動作。教師要看到學生存在的差異性,通過分層教學,來提高整體的訓練效果。對那些身體素質或者動作領悟力相對差的學生,也能獲得必要的練習,比如降低器械或練習的難度,降低動作的要求,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參考文獻:
[1]季瀏.體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01.
[2]顏軍.體育教育心理學[M].神州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