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現實產生著深刻的影響,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高校作為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的重要載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教育,是提升高校德育效果的內在要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曾用這句話警醒我們,面對傳統文化一定要有辯證的態度,同時要有很強的歷史觀,對待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我們不僅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也要對現有的傳統文化進行創新,讓優秀傳統文化既葆有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又印刻上時代的先進印章,讓其發揮應有的時代價值。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不僅體現在對新時代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反作用上,更體現在高校教育當中。如何讓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德育教育相融合,是新時代每個教育者都應該重視的問題。
1.1 價值觀多元化發展
當前,很多高校大學生的價值觀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曾經的學校一直被認為是德育工作發展最為有建樹,成果也最為顯著的地方,是教書育人,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優秀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的場所。我們不曾想過社會中大量出現的“道德敗壞”、“急功近利”會出現在校園當中。但是現實中校園的狀況令人擔憂:學風的敗壞,學術的抄襲,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奉行個人主義和利益為上,甚至出現報復性的危害性行為。德育工作的開展和成效受到網絡社交,家庭背景,社會經濟狀況以及學校師資等影響較大,如今大學生出現了以自我為中心,以主體為目標,不重視、不參也,甚至是排斥以班級為單位的學習性、戶外性活動,嚴重缺乏集體觀念以及奉獻精神。大學生活,學生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感受藝術氛圍,培養集體觀念,熟知人際關系,也要為步入社會,提前做好身體,思想上的充分準備,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集體的概念。大學生價值觀取向出現消極因素,為德育工作的開展,帶來了較多的不利因素。
1.2 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困難
德育,是以傳統道德為評判標準,教會大學生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改革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完善,全球化程度加深,中西方文化,經濟的融合與碰撞,不僅帶動了經濟發展,同時也抹去了我們國家相當一部分優秀的傳統文化或者傳統性的生活習慣和方式。高校的德育工作通過讓學生認知確定的統一的內容,并要結合社會現狀的多樣性,適應上述的碰撞和融合,改變;需要極大的課前學習深入工作。
社會文化的傳播,經濟發展方式的改變,極大削弱了傳統道德文化的傳承。盡管在政治層面上要求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但是隨著外來文化“入侵”,社會對于道德文化的肯定和踐行較為薄弱。而大部分學校更加注重競爭性知識的灌輸,學生體質,體能的培養,為大力推行傳統道德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難度,在此類教育資源的配給上出現不足。
2.1 促進大學生個人修養的提升
經歷千百年的沉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了豐富的內涵和底蘊,具備了強大的育人功能。例如,傳統儒家經典《大學》中有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整句的意思,提出“大學”的規律、宗旨就在于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親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變。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明德”就是加強道德的自我完善,發掘、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而摒棄邪惡。大學的教育宗旨不僅僅是要把大學生教育城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更注重的是大學生個人修養的提升,如上海某高職院校,其校訓中就強調“修德、強技”,強調的就是大學生個人修養的提升。更有《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些古句都明示我們,一個擁有博大胸襟與高尚品德的人,不斷進取,寬厚待人,自然會得到眾人的敬佩與支持,進而取得巨大成功。因此,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個人修養的提升。
2.2 塑造大學生民族精神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中華民族能夠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擁有孕育于中華民族悠久輝煌歷史文化之中的偉大的中國精神。中國精神作為興國強國之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撐和精神動力。在漫漫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不僅創造出光輝燦爛、享譽世界的中華文明,也塑造出獨特的精神氣質和精神品格,形成了崇尚精神的優秀傳統。這一傳統貫穿在中華民族篳路藍縷的奮斗歷程中,推動著中華民族的一路向前、發展壯大,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標識。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構成了中國精神的基本內容。大力弘揚中國精神,培育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既需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也需要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偉大時代精神。在中國歷史上,有“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這樣情系故土的樸實古語,也有“遙望中原懷故土,靜觀落葉總歸根”這樣心懷祖國、寄情桑梓的深情詩句;有“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憂國憂民情懷,也有“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報國為民風范;有為國家振興、民族騰飛貢獻畢生精力的志士仁人,也有“一身報國有萬死”、“茍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民族英雄。現如今,我們有幾十年日復一日為民挖渠的黃大發,也有放棄在英國優厚的待遇,懷著一腔愛國熱情返回祖國,投身祖國探測科學與技術建設的教授黃大年,還有在開山島堅守32年的守島英雄---王繼才。這些鮮活的事跡都事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都閃耀著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教誨,那種深入骨髓的愛國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散發出的深沉的魅力。
2.3 提升大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
社會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再是知識型人才的主場,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開始青睞于那些集知識技能和道德素養于一體的求職者,激烈的競爭,讓大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提升顯得尤為重要。在我國進入深入改革的今天,大學生不僅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還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能量,提升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
3.1 開設傳統文化必修課
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于中國,但不僅僅作用于中國,從古至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給外國文化也提供了相當有益的借鑒,中國歷史上許多朝代將中華文化傳播于世界各地,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文化在世界的占比盡管依然較大,但其影響力卻在逐漸削弱,隨著“日流”、“韓流”的逼近,特別是美國“三片”的文化滲透,中華傳統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于“失聲”的狀態。而如今,中國正在走向復興,其核心是文化的自信;只有重建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增強中華文化自信,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立德樹人”也是中華傳統精神的現代體現。大學的傳統文化教育應克服過于知識化和泛化的缺陷,應把教育的焦點寄居在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教育上來,著力構建經典教育的課程和教材體系,大學可以適當開設傳統文化必修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全過程。
3.2 優秀傳統文化在“第二課堂”發揮德育功能
之所以要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就在于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復興光大的基礎,有也只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夠真正意義上在當前多元化社會中,最廣泛地形成中華民族的共識。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而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又緊緊依靠著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這項工程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執著堅持下去、滲透下去,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真正成為人們的自覺意識和不二行為,成為社會發展的正能量和正氣場,從而影響高校的德育工作。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要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就要讓傳統文化走出課堂,活躍于我們的第二課堂中。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補充,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躍然于具體實踐當中,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讓德育在實踐中發揮其應有功能。
(作者單位:上海濟光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