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
職業倦怠和主觀幸福感都是職業人對待職業時會產生的心理體驗,代表著兩種完全相反的心理狀態。主觀幸福感能讓職業人更加認同職業從而以良好的狀態投入工作,而職業倦怠感責會讓職業人對職業感到疲憊和失望,不愿意積極投入本職工作。中職幼兒教師是幼兒教師中數量較多的群體,是幼兒教育的中堅力量。對中職幼兒教師進行主觀幸福感和職業倦怠關系的研究,將幫助幼兒教師找到心理上的最佳狀態投入幼教工作。本文的研究通過發現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對幼兒教師的主觀幸福感和職業倦怠進行研究,主要是通過找到職業倦怠對主觀幸福感帶來的影響,分析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根本原因,從而促進主觀幸福感的提高,讓幼兒教師隊伍更為穩定,引導幼兒教師以積極的狀態和心態投入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以中職學前教育畢業的幼兒教師群體作為研究的樣本。
1.1 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是1958年誕生的心理學理論,是對職業生涯有正面作用的心理狀態。主觀幸福感就是個體對自我生活中情感的一種評價,主要是由個體從自我認知出發,基于自我的標準對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職業帶來的主觀幸福感是個體依據自身的標準對職業質量的整體性評價,這種評價往往具有穩定性和整體性,個體的主觀性比較突出。主觀幸福感一般是由消極的和積極的兩類情感組成。幸福感不是單一的判斷,而是對消極和積極的情感綜合進行對比判斷的結果,也就是說,當消極情緒小于積極情緒時,就會產生主觀幸福感。國內引入心理學理論進行幼兒教師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并沒有太長的時間,研究也處于起步階段。對幼兒教師的主觀幸福感進行研究,主要是因為主觀幸福感對工作的正面的、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其對職業倦怠帶來的緩解作用。
1.2 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是基于臨床心理學的概念,主要的臨床表現是對從事的職業出現動機減弱、精力不足、責任感下降等現象,導致個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出現一系列相對應的反映。職業倦怠是1974年作為心理學概念而誕生。學者們認為職業倦怠一般由三個狀態組成,情緒衰減、非人性化和個人成就感降低。產生職業倦怠是職業人的常見心理情況,往往會不同程度地存在。幼兒教師發生職業倦怠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和其他行業的職業倦怠相比具有一些共性上的起因,比如長期從事幼師職業,工作內容的簡單重復,從而產生的疲倦心理和消極逃避心理等。主要是因為個人無法自我緩解工作壓力和有效應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挑戰帶來的一種比較消極的身心狀態。
1.3 研究目的
對職業倦怠和主觀幸福感進行關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幼兒教師提高在職業中獲得的主觀幸福感,從而減少職業倦怠發生的程度;通過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幫助幼兒教師學習應用如何有效地減少職業倦怠的出現。本文選取的研究樣本是中職學前教育畢業的幼兒教師,對該群體的研究,將有助于穩定現有幼兒教師隊伍,提高幼兒教學的質量。
2.1 中職學前教育畢業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
在研究中發現中職學前教育畢業的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總體表現為中等水平。現狀主要有4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具有較低的個人成就感。主要原因時中職畢業的幼兒教師雖然是幼兒園教學中的中堅力量,但是因為學歷程度不高,在當前時代發展背景下,幼兒園和家長都更為重視和喜愛高學歷的幼兒教師,對中職畢業的幼兒教師往往定位要求比較低,讓幼兒教師的工作成就感不大,幼兒教師對自身職業的認知隨著工作時長處于降低或者原地踏步的狀態,普遍認為個人沒有什么職業進步空間。二是隨著年齡增加會增加職業倦怠。這主要是因為幼兒教師是一項需要付出大量心血的工作,在年齡增大、工作時間增加的情況下,幼兒教師因為承擔更多的家庭重擔,從而感到職業工作的任務比較重,常有無力感。三是參加工作時間越長職業倦怠會隨著增加。幼兒教學中幼兒教師往往因為工作的重復性,感到缺乏創新和激情,從而產生職業倦怠。四是職務責任越大的幼兒教師職業倦怠感越重。這是因為擔任重要骨干教師等職務的幼兒教師,需要承擔幼兒的教學和日常安全、生活等多項任務,壓力較大。
2.2 中職學前教育畢業幼兒教師主觀幸福感的現狀
中職學前教育畢業幼兒教師主觀幸福感的情況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主要特點是:第一,參加工作時間越短的教師,主觀幸福感越強。這主要是因為幼兒教師中職畢業參加工作,往往年齡比較小,還未成家,家庭負擔和壓力不大,剛參加工作對幼兒教育有著很大的職業認同感和責任感,對未來職業發展有很多的期待,因此主觀幸福感表現較好。第二,中職畢業的幼兒教師和其他教師相比,主觀幸福感較高。這是因為幼兒教師不像小學和中高級中學的老師,往往教學的壓力大,還會有非常詳細的升學指標,而幼兒教師教學考核不是非常嚴苛,因此幼兒教師主觀幸福感會比其他類型的教師高。第三,中職畢業的幼兒教師因為在學校受過專業的訓練,對職業比較勝任,因此工作中不存在能力上的壓力,工作中主觀幸福感比較好。
2.3 中職學前教育畢業幼兒教師職業倦怠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分析
從總體研究上看,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的。在職業倦怠較高的情況下,主觀幸福感會下降。主觀幸福感的增加能減少職業倦怠的程度。
職業倦怠是幼兒教師成長中經常出現的心理狀態,成因比較復雜。在調查研究后,本文從現象背后探索本質原因,提出了以下3個方面減少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畢業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方法,促進幼兒教師提高主觀幸福感,以良好的狀態投入工作。
3.1 用良好的職業心態來對待幼兒教育工作
幼兒教師是教師行業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面對的是懵懂的幼兒,因此需要在生活中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細心。如果對幼兒教師職業沒有良好的職業心態,就只能感受到幼兒教師的辛苦,而感受不到幼兒教師帶來的幸福感,從而心理失衡導致職業倦怠。因此幼兒教師要樹立良好的職業心態,不僅僅把幼兒教學作為職業,而應該是作為一項事業投入自己全身心的努力。能從日常的幼兒教學中找到自身存在的價值、教學的價值。要學會從幼兒教學中發現生活的美好,感受工作樂趣。
3.2 用正確的專業理念來對待幼兒教學工作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是專門培養應用型幼兒教師的學科。中職院校在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培養時,一定要加強專業理念的教育,不僅是單純地傳授幼兒教學中的基礎知識,而應該從幼兒教學的專業角度出發,努力培養具有專業能力的幼兒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幼兒教師在工作中尋找到自我成就感和工作成就感。引導幼兒教師能從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入手,走專業化教師之路,而不僅僅認為幼兒教師是一份獲得薪酬的工作。
3.3 用心理學知識來緩解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是職業生涯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也是一個可以通過自身努力,進行解決的問題。要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提升幼兒教師應對職業倦怠的技巧。引導幼兒教師積極參加社會文體活動,從而改善幼兒教師教學中遇到的懈怠、壓力等負面情緒,緩解職業倦怠出現的不適應的生理反應。要加強幼兒教師的認知管理,讓幼兒教師客觀認識期望和結果之間的關系,找到行為和心理上的作用原因。從認知的根源上剖析出現心理倦怠的因素,樹立積極樂觀的精神,統籌安排工作、管理日常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提高主觀幸福感是有效應對職業倦怠的方法。本文從中職學前教育畢業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現狀出發,提出了用良好的職業心態來對待幼兒教育工作、用正確的專業理念來對待幼兒教學工作、用心理學知識來緩解職業倦怠等對策,幫助幼兒教師有效克服職業倦怠,增強職業幸福感,以更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幼兒教學工作。
(作者單位:寧夏中寧縣職業教育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