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學 蔣 薇
對小學生開展作文訓練,一直以來都是小學語文課程中極為重要的教學板塊,但對小學生來說,作文是語文學習中的短板,再加上教學效果不理想,作文訓練直接成了小學生最頭疼的任務。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積極響應新課改的號召,認真研究并在教學中實現新課標提出的新標準新要求,運用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寫作能力的強弱直接體現了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高低,作文訓練的必要性可見一斑。可一直以來學生對寫作都有畏難情緒,這讓作文訓練成為教師的難題,教師可以通過內生動力和外部影響兩個方面去鼓勵學生開展作文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所謂內生動力,也就是說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如果學生不愿意去寫,那么教師組織再多的訓練任務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制度、訓練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興趣成為推動學生持續寫作的內生動力。
小學生的寫作能力不強,教師如果要求他們寫出一篇高標準的、完整的記敘文或議論文,孩子們可能不知如何下筆,教師要明白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齡特點和狀態,適度放寬寫作標準。
拿“我溫暖的家”這個作文訓練來說,教師在學生寫作前就可以囑咐學生:作文的內容一定要真實。在作文完成后進行點評時,教師要對像“我很愛我的媽媽,她每天早早起來給我做早飯”這樣的敘述給予鼓勵,要看到這樣的內容中真實的情感表達,鼓勵學生抒發真情實感。
教師要更多關注學生的寫作內容是否真實,不空洞,而非詞語運用是否精美,并在學生的寫作內容真實有情感時給予鼓勵,通過這樣的評價式鼓勵讓學生在寫作時減少畏難情緒,喜歡上抒發真情實感的感覺,長此以往,可以讓學生愛上寫作。
小學生還處在愛玩的階段,教師組織一些學生喜愛的教學活動,能讓學生在提高課堂參與度的同時在寫作時有話可說,從而幫助學生克服寫作難寫作累的問題。
以“我的心愛之物”寫作訓練為例,教師在課前可以讓學生從家里帶來自己心愛的東西,在課上通過“扳手腕”“貼鼻子”等學生感興趣的游戲,讓學生充分參與,獲勝者可以給大家講自己心愛之物的故事,其他學生也可以提問:什么時候得到它的?為什么心愛呢?
通過這種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可以充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在展示時,通過自己的描述和其他學生的提問積累寫作素材。讓學生在興趣中寫作,真正愛上寫作。
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積累寫作素材,這是因為學生通過寫作素材的積累,可以提升寫作能力。那么教師通過哪幾種渠道讓學生積累素材呢?
為了響應新課改的號召,教師要根據新課標“重視文本”的要求開展寫作教學,也就是說讓學生在教材中積累寫作素材。例如在《趙州橋》這一課結束后,教師可以依據課后思考,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文段抄寫在積累本上,并摘抄文章中的好詞好句;還可以讓學生學習《趙州橋》這一課的寫作順序,在以后的寫作中借鑒,并且通過好詞好句的積累,讓學生在寫作時語言豐富多彩。
作文歸根結底都來源于生活,所以讓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將自己經歷的、聽過的故事寫在日記中,可以積累寫作的素材。比如說大掃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這次經歷寫到日記中,并寫出自己掃除時的感受;在每次考試后,將老師宣布成績時自己的感受寫到日記中。學生積累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為日后的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課堂教學和訓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但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自然,對學生更加有益處。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觀察螞蟻搬家、燕子回巢中感受春的美妙;在傾聽綿綿細雨和蟬蟲鳴叫中感受夏的魅力;在輕嗅果實清香與片片稻香中感受秋的多情浪漫;在欣賞皚皚白雪和清冽梅花中品悟冬的純潔。在走進大自然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寫作的靈性,讓學生在細微感受中實現寫作能力質的提升。
教師可以讓學生走進社會,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比如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學雷鋒——維護街道衛生”活動,讓學生在打掃街道的過程中感受環衛工人的不易;可以組織學生去敬老院陪伴孤寡老人,讓學生在這次獨特的“旅程”中感受陪伴的溫暖。讓學生通過這些有意義的事,感受生活的細微末節,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一定要充分考慮到教學活動是否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不僅可以從內生動力和外部影響兩個角度來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還可以讓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社會中,積累生活經驗,積累寫作素材,充分提高寫作能力。最后教師一定要在探索中不斷總結和不斷完善教學方式,提高作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