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春梅
文化是民族之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突出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1]我國文化自信的底氣有三大部分,其中一個主要部分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獨特的智慧和神韻,能夠增添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高校肩負著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需要將堅定文化自信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2]。在高校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念,反映的是人對自我、人與自然、人與國家、人與社會等層面的基本認知和理念。文化認同的核心是對一個民族價值理念的認同,只有充分肯定中華優秀文化價值,才能堅定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價值觀智慧和精華,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中國傳統文化是儒家思想主導的文化。儒家文化是倫理性文化,道德教化是其本質屬性。儒家主張厚德載物,從家人到社會到國家,形成了一套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價值體系,從孔子的“智、仁、勇”、董仲舒的“仁、義、禮、智、信”,到宋儒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孝老愛親、見利思義、謙和好禮、包容會通、扶危濟困、天下為公等理念,都是我國文化傳統中不同層面德性的展現。厚德可以載物,厚德載物倡導柔和順應、寬厚包容、立己達人,主張尊重他人的主體性和他人的人格、意愿,使我國從很早的時候起,就形成德治的政治思想和尚德文化傳統。一方面,勸導人們養成道德情懷,過有尊嚴的道德生活;一方面,有利于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孕育了我國對外友好包容、愛護和平的傳統。
“和”字在我國文獻中早已出現,《尚書》中有“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等記載,《詩經》中有“兄弟既具,和樂且孺”等詩句。中國傳統文化理念重他人、重群體、重合作、重共存,天人合一、和諧共生、包容會通等理念乃至所有道德理念,要么推崇人與自然的和諧,要么倡導人與他人或人與人自身的和諧,中國傳統中的“貴和”思想、“和文化”精神,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價值理念[3]。在中國文化中,“和”是事物的本原狀態,是一種理想社會關系,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也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強調“和為貴”“和而不同”,中國“和”文化有益于人的身心和諧、人際關系的和諧和社會關系的和諧,對實現人民的福祉和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中國的愛國精神是傳統忠德孕育出來的。從很早起,就有從“忠”發展而來的愛國思想?!蹲髠鳌防镎f:“臨患不忘國,忠也?!薄爸摇蔽幕瘡娬{的是為社會盡責、為天下獻身,它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視為至上。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每當國家遭遇外敵入侵或者其他危機,總有一種愛國精神激勵著人們奮勇而起,為所效忠的王朝和深愛的祖國竭力奮戰,死而后已。無論是范仲淹、王安石、林則徐等治世能臣,還是衛青、霍去病、岳飛等統軍將帥,抑或是張騫、班超、鄭和等對外交往的杰出人物,他們都是為了謀求人民的利益,或為了保持民族的氣節,或是抵抗外族的入侵、精忠報國,他們身上所彰顯的精忠報國精神為當代愛國主義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
敬業樂群精神,最早可追溯到我國的上古神話與傳說,如大禹治水。孔子用“敬事”來指“敬業”,提出了“執事敬”“事思敬”“敬事而信”等觀點。荀子將敬業提高到關系事業成敗的高度,認為“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朱熹對“敬業樂群”的解釋為:“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樂群者,樂于取益,以輔其仁也?!薄熬礃I”表達的是一種對待事物、職業的專一態度,“樂群”表達的是一種對待他人熱忱融洽的相處之道。中國傳統敬業思想,還體現在職業道德規范上,如政德、商德、師德、醫德等等。古代政德強調“為政以德”“居官無私”;古代尚德講求“貨真”“價實”“量足”“守義”;古代師德主張“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為師之務,在于勝理,在于行義”。中國傳統敬業樂群思想,為當今“敬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資源。
講信修睦是中華民族古已有之的優良美德和思想傳統?!抖Y記》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备菍ⅰ爸v信修睦”視為大同世界的理想境界,這也是“講信修睦”的最早出處?!靶拧弊鳛椤拔宄!敝?,在我國傳統道德中被視為“立人之道”。它要求人們真實無妄,言行一致,誠實不期。古人特別講究誠信,孔子認為“信則人任焉”,提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管子·乘馬》云:“非誠賈,不得食于賈;非誠工,不得食于工?!睆娬{了誠信在工商業中的重要性,“修睦”就是調整相互間的關系,使之親密和睦。修睦就是要對他人講仁愛、正義、謙讓和誠信。
培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首先要讓學生充分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從而欣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得到滋養、獲得底氣,進而提升文化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心,最后將其應用于實踐。
一要完善教育體系,豐富社會實踐。全面了解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實際需求,開展主題班會、師生座談會、愛國主題教育活動、主題團日活動、知識競賽、文藝活動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教育教學,在課堂、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鼓勵并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公益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參觀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巧妙運用傳統節日、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紀念日,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與日?;顒酉嘟Y合,形成常態化一體化的工作體系,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長效機制,讓大學生在教學和實踐中領悟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自覺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踐行者[4]。
二要打造校園文化,優化育人環境。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方面,建設整潔美麗的校園環境,保護好學校的歷史人文景觀,打造促進大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文化環境;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方面,科學組織校園文化活動,創新文化育人形式,構建校園文化體系,把中國傳統的音樂、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融入大學生的課余生活之中,引領學生學習、把握中華美學和藝術等的精髓,讓學生感受其魅力所在,形成學習、崇尚和踐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5];利用宣傳欄、海報、廣播站、學校網站等校園文化載體,同時注重運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開展網絡育人;在校園內倡導愛國力行、敬業樂群、誠實守信等光榮傳統,制定校園規章制度,引導廣大師生養成良好的道德風尚。
新的歷史條件下有新的時代要求,因而需要不斷豐富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實現創新性發展,使其與時代發展和最新社會需求相適應。中華民族文化的主題就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服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服務,文化建設應該緊緊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創新工作。當下需要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吸收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所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同時結合時代發展,借鑒外來優秀文化,產生一種新的文化。如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精神,將現代內涵融入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中,形成當代中國精神,凝聚和激勵中華民族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而團結奮斗;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和諧共生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深入領悟其內涵精髓,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同時,需要結合自媒體時代網絡文化傳播的特點,充分運用網絡新媒體平臺,不斷豐富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傳播路徑[6]。
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是一項緊迫而艱巨的時代任務,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氣,只有學習借鑒其豐富的內涵和精華,同時注重創新與發展,才能切實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