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培菁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文學稱之為當代文學,此時,體育事業飛速發展,尤其是競技體育的繁榮引起了人們對于體育的極大關注。文學反映生活,體育文學的發展吸引了人們對于體育的關注。本文將立足于對當代體育文學審美特征進行粗淺探索,旨在凸顯體育文學的價值和地位,弘揚體育文學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的價值和地位。
結合其他文學以及現當代文學的定義,體育文學就是1949年以后文學作品中涉及體育的文學,類型豐富,有體育詩歌、體育散文、體育小說和體育戲劇影視文學等各種類型的體育作品。總而言之,作者將自己對于體育的觀察結合生活凝聚出自己的觀點,形成獨特的文學類型,即體育文學。這些作品中有對體育運動精彩細節的描寫,有對體育運動魅力的描述,有對運動員拼搏精神的弘揚,還有對體育領域矛盾黑暗的批判和揭露,這些都是它不同于其他文學類型的審美特征。
體育是一種身體運動,通過身體活動來表現人內心的情感,而文學作品通過對于體育的描寫表現運動員的拼搏精神,同時將這種精神上升到國家民族層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競技體育不斷攀登新的高峰,由此引發的體育熱映射到文學上,促進了體育文學的發展,尤其是報告文學?!稉P眉劍出鞘》以及《中國姑娘》等一系列報告文學不斷涌現,這些“冠軍文學”歌頌了運動員為國爭光的精神,主要對正面人物和英雄人物進行創作,創作的主題就是為國爭光和體育精神。在魯光的作品《中國姑娘》中,那個時代的女排姑娘們在有限的條件中挑戰了身體的最大極限,克服自身的病痛傷痛,拼搏努力,最終用五連冠給人們極大感動。還有著名的《揚眉劍出鞘》,作者在書中介紹了著名擊劍運動員欒菊杰帶傷參加青年擊劍比賽的過程,藝術性地表現了客觀事實,期間對于欒菊杰心理矛盾的描寫更是突出了運動成績的來之不易。欒菊杰奮勇表現不懼傷痛正是他堅強不屈的表現,與當時撥亂反正的社會形勢相得益彰,感染了許多國民,社會上掀起了一股“學習欒菊杰”的熱潮。
文學是反映社會的鏡子,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國的當代體育文學受政治以及經濟影響,在創作前期大量翻譯蘇聯的體育文學作品。1978年以后,各種體育政策的出臺為競技體育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1979年,中國重新回到了奧運賽場,中國體育事業發展逐漸成熟,并且取得了優異的成績[1]。
這一時期迎來了體育文學創作的巔峰,各種被稱為“冠軍文學”的報告文學涌現出來,歌頌冠軍奮斗的精神品質,這種頑強拼搏的精神至今仍然是我們的驕傲,也是民族的榮耀,人們從文學作品中看到了國家復興的希望[2]。
眾所周知,每一場國際性體育比賽的獲勝與否都關乎一個民族的尊嚴,國際體育賽事總是受到很多國家和地區的關注。這一時期的體育作家力求表現自己的觀點,于是,各種體育文學層出不窮,表現體育運動給國家帶來的榮譽,表現比賽勝利給國家帶來的無上榮譽。女排精神不僅是關于女排,已經超越了體育的范疇,上升為一種民族感情甚至是民族凝聚力。
文學呈現的是一種靜態美,以語言為載體來表現作者感情。體育運動則是通過有規則的身體活動來改造人的自身自然的社會活動,它體現的是一種動態美。用文學的靜來表現體育的動,使完全迥異的兩個事物完美融合。
1978年以后,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人們對于體育賽事的關注度提升,也希望能夠更詳細地通過生動精彩的文學的描繪,更加深入了解各種體育賽事。體育報告文學順應時代的要求,將通訊與文學相結合,既有文學的特征又具有真實性,再現了當時的體育賽事過程。理由的《揚眉出劍鞘》詳細描寫了我國著名運動員欒菊杰在馬德里比賽的場景,在那場比賽中,欒菊杰手臂受傷嚴重,但依舊憑借頑強的毅力堅持比賽,最終彌補了我國金牌史上的空缺。早期的“冠軍文學”之所以具有強烈的生命力,主要是基于對體育比賽中精彩過程和細節的全方位描述,通過文學的特質將競技美升華,將體育比賽的動態美進行轉化,以靜態美的方式呈現出來,短暫的體育競賽過程被文學賦予了永恒的生命力。
在整個體育比賽中,身體對抗所呈現的動態美是體育運動的直觀體現[3]。體育文學作為一種新的文學形式,在文學描述中將體育的身體美和運動美轉化為永恒的文學形象,在閱讀中賦予讀者動態的描繪和想象,讓讀者獲得別樣“美”的感受,內在情感產生共鳴。魯光的《中國姑娘》中寫陳招娣和袁偉民的練球過程,精細刻畫了兩名運動員動態十足的訓練過程,賦予了比賽持久的生命力和想象空間。與一般的新聞報道不同,體育報告文學給體育愛好者甚至是普通讀者一種真實感。
體育運動呈現出來的是一種洋溢著生命力量的美與活力,而文學則是人學,宗旨就是表現人的美,體育與文學結合的體育報告文學展現了運動員的生命力和運動的美感。
毋庸置疑,每個時期的體育總是受到政治經濟的影響,成為展示國家形象的一個重要窗口。相比于以往報告文學中只有奪冠才能體現自己對國家和體育事業的熱愛,反思時期的體育報告文學也開始關注人性。魯光的《中國姑娘》中,王牌球員三號曹慧英訓練時受傷,每走一步都痛如刀割,但作為球隊的主力,為奪取比賽的勝利,也為了給對手帶來心理壓力,她選擇了打封閉針,這所有的一切讓讀者感覺到運動員為了國家奮力拼殺的精神。這使人不得不反思,運動員的這種淚水和傷痛、這樣的英雄有一種濃烈的悲劇意識,這種精神、這樣悲壯的方式,讓讀者揪心,也讓讀者為運動員所感動。
社會的進步推進體育領域的變革,社會審美多元選擇瓦解了冠軍文學的創作,人們對于體育賽事背后憂患開始有了一定的警覺,反思和觀察成了體育文學的主旋律[4]。劉心武的《五一九長鏡頭》和理由的《傾斜的足球場》以及趙瑜的“體育強國三部曲”,這些都被統稱為兵敗文學,這個時代的體育文學給人的啟示和震撼最大,有一種醍醐灌頂的震撼感,人們用一種客觀的視角來看待體育所取得的榮譽。隨著趙瑜“體育強國三部曲”最后一部《馬家軍調查》的問世,中國的體育文學開始走向了成熟,跳出了體育的框架,站在社會的高度來看待體育[5]。
它與之前報告文學一味歌功頌德不同,而是深刻反思各類賽事背后的矛盾,揭露體育的黑暗面,將其赤裸裸地暴露給讀者。趙瑜的《馬家軍調查》以及后期的《強國夢》鮮明而又殘酷地給了當時體育領域的虛假繁榮當頭一棒。也許金牌是暫時的,是國家舉國體制帶來的片面繁榮,體育體制需要徹底改革,人不能為體育而體育,這樣的觀點在社會中掀起了熱潮。
體育文學在我國當代體育文學中占據了重要地位,這些作品中有對體育運動精彩細節的描寫,有對體育運動魅力的描述,有對運動員拼搏精神的弘揚,還有對體育領域矛盾黑暗的批判和揭露。通過體育文學尤其是對體育報告文學所具有的審美特征的探析可以發現,體育文學有獨特的審美特征,它通過文學描寫,將獨特的體育感染力上升為民族精神。同時,體育對力與美的崇尚更加突出表現在體育文學中,讓人們更加充分地領略體育的魅力,理解體育精神的內涵。同時,文學作品揭露和批判了體育領域的弊端和矛盾,讓人們更加客觀公正地看待體育,更加深刻地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待體育。對于體育文學審美特征的探析,對加深人們對體育領域的認知具有獨特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