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凝
中華文化綿延數千年不斷,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傳統家訓文化在傳承中發揮了獨特且重要的紐帶作用,其中豐富的德育思想為中國傳統的精神文明以及理想人格的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經濟社會急速發展的當今時代,特別是新時代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的過程中,更要深入挖掘傳統家訓文化中的德育思想資源。本文將從時代意義、豐富內涵與現實啟示三個維度探究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以期助力相關工作的開展。
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進步必須立足中國歷史文化傳統資源,在新時代背景下,吸收借鑒傳統家訓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具有非常突出且現實的時代意義。
自先秦時期至今,中國傳統家訓文化孕育出了經世愛國、保國安民的愛國情懷,志存高遠、勤奮好學的立身之道,謙恭寬厚、尚德貴和的處世之道,敦親睦鄰、勤儉持家的社會風尚,重義輕利、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這些恰恰都是中華傳統家訓文化的集中體現。借鑒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對當代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特別是結合新的時代要求創新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中的優良道德傳統,對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2016年12月12日)中指出:“尊老愛幼、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知書達禮、遵紀守法,家和萬事興等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1]黨的十九大后,在新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但受到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影響,西方的不良思潮侵入我國社會,信仰不堅定、誠信缺失、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的現象和思潮不斷侵入,家庭德育缺位,人們的道德情況不容樂觀。在新時代背景下,汲取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中的德育資源,深化人們對家庭德育的認識,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意義重大。
批判吸收借鑒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中的德育資源有利于傳承我國傳統美德,也有利于推進社會風氣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2]良好社會風氣的營造需要千千萬萬個家庭重視家庭德育的建設,我國傳統家訓文化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德育思想,挖掘其中的優秀資源用于當今的家庭教育,能夠更好為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打基礎。
1.志存高遠
志存高遠是我國傳統家訓文化中培養具有理想人格的人的精神指南和重要基礎,只有明確人生的最終目標和志向,才能不畏艱難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我國傳統家訓文化十分重視志存高遠的重要作用。我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3]這段話強調了志存高遠對于成就學業的重要作用。曾國藩也曾強調過立志的重要性,在家書中曾經提過“勉君子應立志”,并著重論述了志存高遠的重要性,如“人茍能自立志,則圣賢豪杰何事不可為”[4],流傳已久的“岳母刺字”的故事更是我國德育中教導子嗣立志高遠、建功立業的典型事例。
2.讀書有品
在我國傳統家訓中,訓誡子孫讀書好學是修身的重要內容。《袁氏示范》中說:“大抵富貴之家,教子弟讀書,固欲其取科第,及深究圣賢言行之精微。”[5]這句話應該解讀為:富貴人家想要自己的子弟勤奮好學,固然是為了考取科舉,但更多的是要他們學習圣賢的言行,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增強自身的品德修養。我國傳統家訓中,激勵子孫讀書的訓示比比皆是,但更多的是強調讀書要有“品”,“有品”即是通過讀書能夠更加明事理。
3.以德為本
在傳統家訓文化中,“德”是修身的一個核心要素,歷代家訓總是反反復復強調“德”的重要性。“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倫理而已。”[6]由此可見,德是一個人生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宋代大儒朱熹曾說:“有德者雖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雖年高于我,我必遠之。”[7]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品德、有德行的人,即使是年紀比我小,我也會尊重他;若是品行不好,即使年紀比我大,我也不會與之為伍。這句話強調年歲資歷絕非看重一個人的首要條件,有德有品更為重要。
1.父慈子孝
“父慈子孝”意思是做父母的應該對子女慈愛以待,做子女的更應該孝敬父母,重點強調了孝。孝,可以有五種意義:一為孝敬父母,以善相待;二為愛護身體,揚名省親;三為娶妻生子,傳宗接代;四為順應親意,絕對服從;五為忠孝兩全,移孝忠君。我國古代家訓普遍強調孝順的重要性。顏之推《顏氏家訓》的曾說“孝為百行之首”[8],認為孝順父母應在各種品德中被列為首位,充分說明了孝順在我國傳統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兄友弟恭
“兄友弟恭”的意思是說,兄弟姐妹之間應該團結友愛,長幼有序。我國古代家訓對兄弟關系的訓誡比比皆是。《顏氏家訓》有專門撰寫關于兄弟關系的篇目,對兄弟關系進行了深刻的論述。“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婦,有夫婦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9]兄弟是不同的個體,但為一母所生,有相同的血緣關系,應該互相敬愛。宋代的宋洵也在《安樂銘》中有過關于兄弟關系的表述:“兄弟同胞一體,弟敬兄愛殷勤。須要同心竭力,毋分爾我才真。”[10]可見,兄友弟恭在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中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勤儉持家
我國傳統家訓中對勤儉持家多有涉及,勤儉節約是我國優良的傳統美德,各個朝代的家訓作者對這一美德都有重要的論述。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說:“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故曰:儉,德之共。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故曰:侈,惡之大也。”[11]陸游《放翁家訓》認為:“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約,而敗于奢靡。”[12]意思是說,天下的事情,常常由于勤儉節約而成功,也因為奢侈浪費而失敗。因此可見,勤儉持家在中國傳統家訓文化的德育思想占據非常關鍵的地位。
我國傳統家訓文化中的德育思想資源對當今豐富完善新時代德育理論、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和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具有啟示借鑒價值。
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創新發展新時代德育理論的必然環節。正如《中國家訓經典》一書中列舉的歷代出色的家長,如周公、孔子、諸葛亮、顏之推、李世民、范仲淹、司馬光、袁采、史可法、曾國藩、孫中山、毛澤東、傅雷等,他們的存在無疑驗證了我國傳統家庭教育的成功。當然,我們應該批判繼承地看待傳統家訓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創新發展新時代德育理論,也要剔除傳統家訓中一些不合理的思想,如男尊女卑、三從四德、讀書致仕、愚孝愚忠等。
傳統家訓十分重視對子女品行道德的塑造,并且把道德教化滲透到對子女的日常學習生活中,這也使得我國歷史上產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在我國現代的德育中,應該批判繼承我國傳統家訓中的以德為本的價值觀念,優化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實踐,把傳統家訓文化中的優質德育思想資源滲透于高校授課的全過程,同時可以開展課外教學活動,如開展國學講堂、參觀國學教育基地等。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家庭結構的變化,如今的家庭教育出現了許多問題,無法達到理想的家庭教育效果,我國傳統家訓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德育方法則可以為當代的家庭教育提供一定借鑒。在家庭教育內容上,一是要教導子女懂得尊老愛幼、孝順長輩,同輩之間相互關愛,不攀比嫉妒;二是要提高子女的修身能力,不僅要培養子女堅定的信念和遠大的理想,更要使子女明白讀書明理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方法上,一是要注重發揮傳統家訓文化中以身作則的榜樣示范作用,在對子女提出要求時,自己要首先做到;二是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使子女能夠在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中不斷提高和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