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文
(1.南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350;2.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天津 300350)
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求教育機關能夠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積極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轉型發展。
在2019年的全國思想政治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綱要,要求思想政治教教師能夠放開眼界,主動求變,運用更為多元的方式,加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的發展,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專業教學體系之中,培養一批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要求,擁有正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優秀人才[1]。
在這種宏觀趨勢的有效帶動下,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思政工作保持了積極的推進態勢,各個院校都在謀求有效的融合發展創新,以及對現有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進行深度優化,使學生在專業學習的同時,能夠深刻感知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實現同步發展。不過,由于課程思政工作的起步時間相對較晚,工作方式還有待優化。各專業課程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還相對有限。所以當前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思政工作的整體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需要更加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與國家政策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在專業課程設置上,涵蓋了國家經濟政策、社會公共服務政策、環境保護政策、交通運輸政策等。進入“新時代”國家迎來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相關的教育戰略也對教學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學生在進行專業課程學習時,需要建立歷史思維,站在歷史的高度,站在宏觀的高度,對物流管理專業的整體發展趨勢進行深刻的反思,進而獲得宏觀上的認知,并將這一認知灌輸于專業的學習和實踐之中[2]。然而,從物流管理專業課程內容的設計情況來看,宏觀政策相關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對政策的解讀上,忽視了宏觀政策與微觀環境之間的直接關系。學生對于宏觀政策的理解,并不能夠直接指導自己的微觀行為,這種宏觀到微觀轉變的困境,使得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思政工作推進難度越來越大。隨著國家在物流產業政策布局的逐步完善,這種宏觀到微觀的轉化困境,將持續影響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課程思政工作,無法得到有效的調和,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對于宏觀政策的理解,將只能是鏡中之花,水中之月,根本無法將深刻的宏觀認知轉變為切實的微觀行動。
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的專業技術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明顯的分離問題。該問題的產生,主要是由于物流管理專業需要從技術層面對現代物流產業進行深度剖析,從供應鏈、管理技術、倉儲技術、運輸技術等眾多核心技術的創新與發展角度,讓學生掌握相應的技術,并學會在實踐中應用技術,解決實際問題。這種以技術為主導的應用型課程,往往過度強調技術的核心地位,而忽視了技術在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本質定位。因此,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教師、學生及相關各方,都在積極推進技術創新和技術發展,而忽視了技術本身所包含的社會意味。長此以往,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將失去對于技術的正確判斷,從而陷入認同上的誤區。錯誤地將技術創新看作是行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從而忽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制度優勢、道路優勢、理論優勢和發展優勢[3]。進入“新時代”我們需要堅持新的發展觀,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技術觀、發展觀,切實解決好專業教學中技術與思政分離的問題。
在物流管理專業教學中,教師強調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效布局,鼓勵學生在實踐學習、實踐演練、頂崗實習等實踐活動中磨礪自身的能力,實現專業技能水平的有效提升,從而成為符合中國經濟現代化發展的復合應用型人才[4]。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群體逐步樹立了能力促進發展的基本認知,加上社會企業“唯能力論”的大力引導,讓很多學生把能力提升看作是個人發展的終極目標。這一認知在整體上并沒有太大的謬誤,但卻出現了一定的偏頗。這主要是由于當前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密不可分,個人能力提升雖然能為自身發展注入強勁的動力,使自身保持較高的發展效率,但如果脫離了國家發展,個人發展的意義就蕩然無存了。進入“新時代”,中國夢的實現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助力,因此,在以能力促發展的個人目標體系構建上,還應當融入更多的社會因素和國家因素,樹立崇高而遠大的理想,讓學生能夠把自己的發展置身于整個國家的發展之中,從更積極的角度,對自己的發展進行合理規劃。然而,無論是當前的教育環境還是社會環境,都忽視了這一根本性的要素,使得很多學生逐步成長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完全拋去了自身的社會責任和發展使命。
在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中,教師對于政策的解讀往往停留在宏觀層面,這就使得學生對于宏觀政策的理解相對薄弱,無法將政策與自己的實踐活動結合在一起。鑒于這種實際情況,教師將對現有的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和優化,引入實例教學,通過豐富實例的導入,來讓學生對宏觀政策產生更為深刻的認知,使學生能夠從自身的細節言行入手,來深刻感受國家發展政策的實際效用[5]。
例如,在有關環境保護政策的解讀中,教師除了在宏觀上對政策的發展態勢和發展現狀進行系統講解外,還應當以物流產業中常見的綠色保護實例結合,讓學生從身邊的實例中發現政策的作用。教師可以將現行的以電力汽車為主的物流運輸發展現狀,與國家的環境保護政策結合,讓學生通過身邊企業的運輸用車變化情況,來了解物流企業在執行國家環境保護政策方面的實際做法,進而了解到政策在實踐活動中的作用機制。同時,教師也應當以綠色環保為主線,以物流企業發展實例為載體,向學生展示綠色包裝、綠色運輸、綠色倉儲等方面的實際做法,從而使學生了解當前行業發展的細微之處,從細節中感受政策的影響力,進而學會從細節入手,響應國家的政策要求,順應國家的戰略發展趨勢。
在實例導入上,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可以借助現有的校企合作機制,與相關的企業達成合作意向,組織學生進入物流企業一線工作中去,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觀摩和反思,來深刻把握政策執行的細微之處。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也邀請具有豐富經驗的從業人員,來為學生講解相關的政策執行情況,讓學生更了解物流產業發展的關鍵細節問題,并在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形成對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認同。這種以細節為切入點,以實例為展示方式,用實踐相關教學內容來引導學生對國家政策進行深刻反思的課程思政方式,正是強調了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讓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更全面、更細致的了解國家的發展戰略,進而在持續的學習和提升過程中,堅定對國家發展政策的支持信念。
中國的物流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積累了豐富的發展經驗。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物流企業堅持以技術創新,推動了中國物流產業的迅猛發展。因此,在物流管理專業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發展這一主線,來教導學生進行專業技能的學習和實踐。在教學和實踐過程中,教師也往往會采用基礎技術到高端技術的漸進方式,讓學生了解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6]。在這種以技術為主的教學內容體系之上,可以將思政教育工作深度融入和貫穿。僅需專業教師在進行技術教學時,增加認同教育的相關內容,就能讓學生對技術發展帶來的深刻變化產生清醒的認識。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物流產業技術創新與國家經濟宏觀發展的對比,讓學生認識到技術創新對于中國社會發展的必要性,并以技術創新拓展發展道路,贏得國家榮譽為主題,讓學生對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行深刻反思,使之認識到技術創新是一種愛國行為,應用創新技術則是一種踐行個人愛國思想的正向行為。
例如,在有關供應鏈整合相關的技術性教學中,教師就對現代全球化供應鏈整合問題進行了深刻解讀,在講解相關技術的基礎上,教師就可以引入全球化供應鏈整合與國家命運相關的議題,要求學生從技術創新的層面,對中國國家命運的發展歷程進行對照分析[7]。通過技術創新與國家命運的深刻對照,學生就能明顯的發現,技術創新不僅僅是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更使得中國的國家命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而這種將技術與國家命運密切相關的認同教育,必將讓學生對中國的技術產生高度的自信,進而通過技術自信,堅定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使自身在學習相關專業技術時,能以更崇高的愿景為導向,持續的推進相關技術的學習、實踐與創新。
在物流管理專業教學中,教師應當聲明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的統一性,讓學生認識到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國家的基礎保障,唯有國家強大,個人才得以全面發展。在這種基礎論調的推動下,物流管理專業還應當以專業發展的目標體系為基礎,增加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相關的目標規劃要素,將學生的個人發展目標與國家的整體發展目標緊密聯合在一起,讓學生堅定用自身成長回報國家的信念。在目標規劃上,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建立專業技能目標體系、個人成長目標體系和社會發展目標體系,要讓學生認識到個人技能的成長,能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而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則會實現國家發展的宏觀目標[8]。此時專業教師可以借鑒思政課中繪制“理想樹”的方式,要求學生結合專業志向,以服務社會、助力民族復興為共同目標來設置自己的成長規劃,專業教師幫助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成長成才目標,使學生深刻體會當國家發展達到一定的高度后,每個公民的個人成就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真正實現個人發展成就的最大化。
由于當代大學生對于國家發展與個人發展協同性的認識環境有所不足,外部環境缺少歷史上的緊迫感和使命感,穩定而和諧的社會環境,使個體忽視了國家存在的重要意義。鑒于此,在物流管理專業教學和實踐中,教師可以將國家對個人的影響,轉變為學生更容易接觸和驗證的教學內容。例如,在進行物流產業發展歷程相關的教學內容中,教師可以增加“物流從業人員社會福利發展情況”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對行業社會福利越來越好的現狀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進而對照國家整體發展的實際情況,讓學生感受到國家發展與個體福利之間的密切關系,進而引導學生進行深刻的反思,引發學生關于個人發展目標與國家發展目標的思考。最后,教師僅需要通過物流行業中的實例進行總結性闡述,就能使學生認清個人與國家的從屬關系,自覺在個人發展目標規劃中,體現國家發展的整體目標。
為進一步深化這種目標規劃的影響力,教師還可以從企業的社會責任這一獨特視角切入,并通過校企合作的渠道,與相關的企業達成認同共識,要求企業在用人招聘時,增加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表述,使學生通過教學和就業兩個渠道,來了解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的關聯關系,進而產生自主的發展認同,通過自身目標的微調,來建立個人與國家的發展關聯,確保個人發展目標能夠統一于國家的整體發展目標。為有效保障這一目標規劃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專業課教師,應當進行更深層次的溝通和交流。專業教師也應當主動通過社會化的渠道發聲,對物流產業當前的發展現狀進行思想層面的分析與剖析,使從業人員和相關專業的學生,都能對當前行業發展的準確含義進行精準的解讀,避免學生由于自身認知的局限,陷入利己的發展困境之中。
“新時代”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思政的有效落實,需要從當前的專業教學細節入手,將國家思政的宏觀政策落實到教學實例之中,讓學生對整個產業發展和國家發展產生更為深刻的認知,進而堅定以技術創新推動國家發展的信念,堅持用技術開拓道路,為國家發展提供正向的推動力,并將個人的成長目標與國家的發展目標緊密聯合在一起,用個人成長回報國家。唯有確立這種正向的發展目標體系,物流專業學生才能真正成為符合國家發展要求的有用之才。
通過上述課程建設工作的有效實施,物流管理專業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深度將進一步提升,徹底打破分離的發展困境,使學生在專業學習時,能夠深刻感知思想要素,樹立崇高發展目標,堅定愛國信仰,并在持續的發展與成長過程中,為社會和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