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明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廣東 珠海 519090)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是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教育理念,即成果導向教育,源于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基礎教育運動[1]。當時美國已經意識到教育模式存在的一些問題,開始反思教育的實用性以及成果的重要性。在這種背景下,1981年斯派蒂(Spady)率先提出了OBE理念,它注重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強調緊緊圍繞學習產出來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目標。近年來OBE被廣泛應用到高校工程教育類人才培養、教育教學改革以及專業建設等方面[2]。成果導向課程實質是以職業“核心能力”定義學生未來學習“成果”,并按專業和成果本身的結構方式組織課程,重視專業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培養[3]。具體是指教育教學過程中一切教育活動、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和教學實施都圍繞學生實現預期的學習成果展開,其教學過程要求教學從重視資源的投入轉變為重視學生整體學習成果,并要求教師為學生的學習成果負起全責[4]。《國際貿易實務》是港口物流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引入OBE教育理念,明確學生課程產出知識,提高學生課程的職業性與適應性。《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學習成果”,即職業“核心能力”歸納為:國際貿易業務的基本理論及業務流程、貿易合同條款的磋商與簽訂、問題解決以及團隊溝通與合作能力。
《國際貿易實務》是港口物流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一門培養并強化外貿業務的專業基礎必修課,開設在大一第一學期,共計54課時,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的設定,它的后續課程有《國際貨運代理》、《報關報檢業務》、《國際物流單證繕制》、《商務溝通與談判》等,90后高職大一新生具有動手能力強、思維活躍、對專業認知好奇、學習主動性強,但是他們追求自我、團隊意識薄弱。OBE模式的培養目標是學生具備某個專業的綜合能力,而不是分散的零碎的一項能力的疊加,強調按學生現有水平、需求、個人特征和興趣學習,能夠綜合的運用這些知識、技能和態度的能力。基于《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培養目標是外貿業務員、外貿跟單員以及外貿單證員等崗位的人才,該課程主要實行以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為主的教學手段,大力開展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中學、學中做的“教、學、做”一體化的思想,同時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方法中,主要采用理論講解法、案例分析法、角色體驗法和情境創建法來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在實訓方式上,采取課堂實訓和上機實驗相結合的方式,課堂實訓主要有小組討論、角色體驗、情景創建三種方式,通過以上多種教學方式,使學生系統全面地掌握外貿的業務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本課程遵循學生的職業認知和成長規律,該課程的重點是培養學生辨別一份外貿合同,聽取學院督導以及《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組成員的討論以及利用訪談調研企業、歷屆畢業生的建議,并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調研,設置了3個模塊的教學內容,分別是國際貿易實務基礎知識、合同條款、合同的磋商與履行,為了真正體現工學結合,課程采用真實情景“教、學、做”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遞進學習外貿知識,首先初步“教”外貿基礎知識,其次深入“學”外貿知識要點,最后分組“做”外貿,讓學生在課堂中一樣可以體驗外貿業務活動,做到學以致用、活學活用,切實培養學生的外貿業務能力。
通過學習本課程,學生應具備從事國際貿易相關工作的職業能力,熟悉國際貿易流程、國際貿易慣例以及理解合同條款內容,具備獨立開展進出口業務的技能,既能勝任外貿一線崗位,又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成果導出見表1。

表1 《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預期成果
OBE課程評價體系要求能夠真實、及時的對教學過程跟蹤管理,為實施者提供改進教學計劃的依據,為每項教學成果設計匹配獨特的評估方式,比如課堂提問、測驗、報告、考試等,以保證每一項的預期成果能得到有效的評估,本課程以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為對象,以交易條件和合同條款為重點,以國際貿易慣例和法律為依據,并結合我國外貿實際,介紹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條款及進出口合同訂立基本環節。
OBE課程體系聚焦于真實性評價,描述真實場景或工作場所的表現的一種評價方式,強調為決策者提供改進教學計劃的依據,使課程方案符合實際情況,更大程度地實現課程或專業的預期目標[5]。全面的評價要有合理多樣的評價方式和手段作為基礎,包括合理的教學內容、多樣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手段、更新的教學資源、現代的教學環境,具體體現在課程標準、教學日歷、教案、實訓作業、小組互動、課堂測試和考核結果等。《國際貿易實務》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知識點很多,針對90后學生特點,不愛記一些理論知識,課堂上采取既有知識講解又有階段鞏固測驗,同時以小組形式參與合同談判的模擬演練,增強同學的課堂興趣,所以本課程在評價上采用OBE模式下的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的方式,以過程性考核和結果性考核占百分比的考核方式,加大過程性評價的力度和覆蓋面,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見表2)。

表2 《國際貿易實務》考核的標準及方式
OBE模式下的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都是以職業分析、能力分析為主,培養目標、教學流程、教學策略、教學環境資源和評價標準都以職業能力為基礎,以職業分析確定的綜合能力作為學習科目,以專項能力作為學習模塊,從易到難地安排教學和學習計劃,重視實踐技能訓練,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6]。本課程總體設計思路是以外貿業務員的工作內容為教學內容,按照工作場景中合同所談判的條款進行講解,采用教、學、做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以國際貨物買賣交易程序為主線,在遵循國際貿易慣例和法規的基礎上,結合項目教學、情景教學、模擬業務操作等方法設計教學活動,反映出外貿公司和外向型企業的實際工作崗位要求,實現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任務的融合,實現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的一致性(見表3)。

表3 《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安排
《國際貿易實務》課程踐行“為行動而學習、通過行動來學習”,以及在教與學中體現“做中學、學中做”的基本理念,按照對外經貿企業或崗位的業務工作內容和相關職業資格考試對從業人員基礎知識、操作技能、職業素養等的要求,確定本課程的內容為4個模塊,并確定4個模塊的知識目標和崗位能力目標(見表4)。

表4 《國際貿易實務》教學內容
OBE模式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的主體作用,主張學生自主學習、自我評價和相互監督;而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管理者、示范者和監督者,教師對學生起示范和指導作用,對學生的自學自評進行評價[7]。基于OBE模式的《國際貿易實務》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強調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衡量的是學生的學習成果。首先,打破傳統單一知識點的考核方式。削弱客觀題,強化主觀題,涉及更多的綜合知識的應用,真正做到基于OBE模式的港口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一致;其次,改革考試成績的評定方式,平時成績的構成更加科學合理。基于OBE模式下的《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對考試成績的評定方式做了一些調整,增大平時成績到60%,并且平時成績包含出勤、平時作業、課堂提問、社會熱點話題討論以及分小組模擬合同談判,逐步推進“過程化考核模式”,這樣多樣化考核方式更科學、合理,更能展示學生的預期成果。通過對《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以預期成果輸出為目標,讓學生有目標的學習,提高用人單位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