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彬
(蚌埠醫學院 體育藝術部,安徽 蚌埠 233030)
短視頻是2013年新興的網絡熱潮,相對于微電影、博客等來說,移動短視頻的最大特點是時長短、內容精[1]。4G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帶動了短視頻文化的盛行。移動短視頻憑借精細化(well-producted)、小巧化(bite-size)的特征瞬間讓年輕人趨之若鶩,在向年輕人傳播海量信息的同時也吸引了他們加入到“分享生活”(sharing life)和“展示生活”(broadcast yourself)的短視頻大軍中。CNNIC發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達到5.77億,其中手機視頻用戶達到3.11億[2]。《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統計報告》顯示,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3.25億,占網民總數的45.8%[3]。時至今日這個數據會更大。在信息傳播步入碎片化、快餐化的時代,人們更樂于在極短時間內去接收這種具備強烈視覺沖擊力的短視頻。盛行一時的網絡直播在短視頻文化沖擊下也漸漸退去了昔日的輝煌。精彩刺激、充滿未知、挑戰極限的體育本身就是充滿了熱點的信息載體,非常契合短視頻的要求。體育題材的短視頻在近兩年橫空出世,在科普教學、技術展示等方面改變了傳統的體育紀錄片和教學片模式。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興趣點不僅僅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師魅力有關,還與教學技術和載體有關。大學生已經癡迷于短視頻文化,那么教師也應因勢利導、與時俱進,嘗試借助網絡短視頻這種學生鐘愛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改革嘗試。網紅老師李永樂借助西瓜視頻發布了一系列教學、科普短視頻,瞬間俘獲了大批追隨者,原來枯燥的課可以上得這般有趣。這一案例被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紛紛點贊。廣義的學習應當突破課堂、教師、教材、運動場的固定框架,讓學生根據自身喜好來選擇更合適的學習模式和內容。從本質上來看,移動短視頻很大一部分都是基于運動技術的展示和教授,與當前網絡直播良莠不齊的直播環境有著本質的區別。所以,可以將移動短視頻看作網絡平臺微課教學或網絡智慧課堂。移動短視頻還闡釋了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的具體內涵。學生在課前或課后可以通過觀看視頻了解技術的動作要領、重難點、技術的運用,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悲觀者看來,網絡直播讓這個社會進入到了一個娛樂至死的階段,各種無下限的直播亂象讓人唏噓喟嘆。而在樂觀者看來,移動短視頻造就了更便捷的學習方式,足不出戶甚至隨時隨地便可學習新的知識。為此,合理引導、利用移動短視頻資源能夠給高校體育教學帶來巨大的效益。
短視頻是一種視頻長度以秒計算,主要依托于移動智能終端實現快速拍攝與編輯美化,可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實時分享和無縫對接的一種新型視頻形式[2]。網絡直播是一種通過影像信息的雙向傳播過程[4]。伴隨著信息技術進步而快速發展起來的新鮮事物,直播+網紅已經成為當前一段時間網絡領域的熱點。2016年被稱為“中國網絡”直播元年。作為新生事物,現在學術界還沒有對網紅有一個權威的定義,百度詞條將其界定為在現實或者網絡生活中因為某個事件或者某個行為而被網民關注從而走紅的人或長期持續輸出專業知識而走紅的人[5]。從這一定義可以看出網紅具備傳播專業知識的能力。艾媒咨詢發布的《2017—2018中國在線直播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直播用戶增長率28.4%,相比2016年60.6%的增長率,呈現大幅下滑。報告還預測,到2019年用戶增長率將只有10.2%[6]。
直播+網紅的信息傳播模式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文字階段。網絡寫手或是論壇名人是這一階段的直播主體,而載體則是通過論壇或者網絡小說的文字性的描述作品。20世紀90年代,徐靜蕾、寧財神等寫手是這一發展階段網紅的代表性人物。此階段對于主體的了解主要是基于文字介質,需要花費時間去閱讀、思考、想象。第二階段,圖片階段。進入21世紀,網絡直播進入了圖片階段,通過圖片直觀展示出網紅獨特的形象,在傳播過程中激發人們的追捧。這一階段出現了犀利哥等網紅形象,相貌平平學歷淺薄的芙蓉姐姐甚至能夠引起國內兩所重點高校學生的追隨。這是那一個時代網絡直播的縮影。獵奇思維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這種直播模式。第三階段,視頻階段。網絡資源獲取的難度降低,4G網速的覆蓋讓視頻成為了網絡直播的主流。視頻比文字和圖片更具視覺沖擊力,更能吸引人的注意。當前網絡已經進入了搶奪人類“注意力資源”的時代。《2016年中國網紅經濟白皮書》統計,國內有超過100萬的網紅,視頻直播占據39.5%的份額。所以,現在已經進入了視頻直播時代,網紅經濟發展將會越來越快,網絡直播的市場將進一步擴大。
短視頻短小精悍,能更好地適應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人們對咨詢、新聞的及時接收[7]。短視頻本質上是對注意力資源的爭奪,成功吸引眾人的注意力就會形成信息傳播熱點,而信息傳播熱點則能夠帶來流量,而流量又意味著商業利潤。所以,要求短視頻必須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濃縮進更多的精彩元素,讓受眾在碎片化的時間中獲取足夠的有價值的信息。體育正好能滿足短視頻的這一本質訴求。首先,一方面,短視頻主播一般為年輕時尚的運動員或領域內高水平練習者,具備高超的運動技術,容易形成熱點。另一方面,短視頻傳播過程的兩極隱藏著巨大的群體。一端是現役和退役運動員或水平較高的業余愛好者,另一端是渴望獲取運動技能,掌握科學訓練、健身方法的常人。如果離開了網絡,只有在固定時段的健身房、學校、體育館等平臺才能將這供需雙方撮合到一處。而短視頻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傳統的供需模式,隨時隨地可以觀看高水平運動員的動作示范講解、戰術演練、鍛煉方式。其次,我國的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學校體育是處于割裂形式。競技體育系統的生活、訓練狀態往往是不為人知的,好奇心驅動人們渴望了解這一圍墻內的世界。所以,競技系統內發出的短視頻足夠吸睛。再次,現有的網絡課程平臺更適合理論教學的開展和實施。現有網絡課程的教學載體主要是語音、圖片、PPT,而體育課程更多的是視頻載體。
熱點的形成首先要具有足夠的吸引力,在網絡直播平臺上時常爆出各種錯位、范禁事件的根源就是為了奪人眼球。體育在這一方面具有先天優勢,以挑戰人類體能和技術極限作為終極目的,換言之體育是用來“秀”的。嫻熟高超的技術和令人咂舌的體能能夠瞬間形成關注熱點。截至目前,體育領域的網絡短視頻體現正能量和積極向上的態勢。因為體育是一個人類社會約定成俗的最為公平的理想領域。在現實生活中體育傳遞給社會的是健康、快樂、公平、競爭、團結、和平、友誼等褒義價值觀。在虛擬的平臺上體育仍舊堅持其本質底線,通過簡練的視頻傳遞出上述人類的普世價值觀。所以,在直播平臺亂象叢生的背景下,體育直播反而是以一種積極健康的形象示人。目前體育方面的短視頻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運動技能傳授。大量專業運動員背景的主播通過技能傳授來展示風采,也可以理解為以奪人眼球為目的的炫技。如籃球主播展示熟悉的球性,并教授各種熟悉球性的練習方法。第二,結合專項服務大眾的內容。諸如摔跤運動員背景的主播向普通受眾教授摔跤運動的防身方法。拳擊主播向大家講解有氧健身、力量練習的先進、專業方式。第三,個人炫技。主播主要依據絢麗精彩的技術展示來吸引練習者,比如籃球主播精彩的扣籃,柔道主播干脆的摔技,拳擊主播敏捷的躲閃訓練等。第四,賽事賞析。通過精選賽事片段向人們展示項目的規則和賞析點,提升受眾對項目的認同感,并對項目規則、發展現狀進行簡要的科普。第五,個人生活展示。我國的舉國競技體質將專業運動員完全封閉在了一個狹小的空間內。他們的生活對于普通人而言是神秘的,無法觸及的,現在直播卻在很大程度上清除了兩個世界之間的圍墻。封閉訓練的人通過直播鏡頭向外面世界展示其獨特的訓練生活狀態,這有利于項目的普及發展。
高校體育主要是針對17~20歲的年輕學生,他們身體和心理發育幾近成熟。對體育的需求更多元化,思維也更具批判性。雖然近年來全國高校體育進行了系統的改革,其目的就是要盡可能滿足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讓體育能夠真正塑造完美的人。但是,現實情況是這并不能完全實現。一方面,體育教學仍舊帶有傳統的寬泛烙印。一個教師針對一群學生利用相同模式教授同一內容是當前高校體育的主要形式。體育課針對性不足,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師的技術水平不高。具備專業運動員背景的教師在高校體育中的比重較低,在教學中又要照顧技術體能較薄弱的群體,所以體育課的難度和專業程度不高,不能滿足學生學習掌握先進、高超技戰術的需求。第三,學生追求新生事物的心理較迫切。這一年齡段的群體很容易被新生事物所俘虜,智能手機、網絡直播、網絡支付、網絡購物、手游等大部分流行起來的事物都會受到高校學生的熱烈追捧。老舊的體育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已經不能適應大多數學生的要求了,他們需要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硬件的新穎和個性。第四,時間和地點的局限性。課后參與是大學體育的重要構成,但目前針對這一領域的探索還不成熟。學生在課后鍛煉缺失教師的指導,短視頻正好可以充當課后體育鍛煉的有效指導載體。
移動短視頻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已經深入學生內心,據調查,大多數在校學生都關注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甚至在上面發表自己的作品。如果能將學生最感興趣的事物引導到教學過程中,就能極大地提升教學的效果。體育主播的專業背景和高校體育教師巨大的差異性,也將是吸引學生關注的一大因素。體育主要是動作技能的展示,純粹講解和書面知識的教學比重不大。視頻能夠最直接地體現運動技術的魅力。另外,主播嫻熟高超的技能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解示范的過程中一直在向觀眾傳遞你也能做到的理念,有助于“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形成。而學生也希望自己能夠具有高水平的技術和體能,也成為眾人關注的主播。
高校體育教師的定位是一個技術的傳授者,雖然也一直在提倡教師的繼續教育和自我學習。但是,繼續教育的教條化很難迅速提升其專業技術和知識。很多教師仍舊采用陳舊性的教學手段和內容。高校體育教師的教學地點也被嚴格限定在了校園內,教學的對象被限定為在校學生。所以,對于高校體育教師而言,傳統的“教”與“學”是孤立的、僵化的。網絡短視頻和現實課堂要產生共鳴,分清主輔,前者是教學的擴展和深化,后者是教學的基礎。技術和練習方法的創新是網絡短視頻課堂的重點。慕課(MOOC),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是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音譯。2012年MOOC浪潮席卷全球,獲得了極高的媒體關注,紐約時報甚至將2012年稱作“MOOC之年”,有人甚至預測MOOC將完全取代大學[8]。因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短視頻網絡教學實質上與慕課一樣是一對多的大規模教學活動,是一種信息的共享模式。慕課要求課程實施者必須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高超的技能、先進的教學方法,否則不足以吸引學生的關注。正因如此,現在慕課在學校如此重視的情況下卻在現實中開展得不如人意。而體育教學在網絡短視頻平臺下卻獲得了令人驚喜的發展。主播發布的體育教學視頻觀眾少則數萬,多則數百萬。快手和抖音平臺的“郭教練籃球”吸引粉絲有110余萬,發布的技術教學視頻有600余個,還包含了大量的互動信息。移動短視頻體育教學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翻轉課堂的理念,是指教師借助微型教學視頻,讓學生在家里利用網絡提前學習新課程,輔以在線學習、在線檢測、網上社區研討,來幫助學生發現學習問題,然后在課堂中師生共同研究學習問題,達到對教材內容深入掌握的一種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9]。短視頻同時也是微課教學的一種模式。微課(Micro-lecture)顧名思義是指微小的課,它時間短,內容少,可以將點滴的時間碎片集中用于學習一個知識點,解決一個問題,掌握一項技能等[10]。雖然短小,但是濃縮程度高,知識點集中的體育教學短視頻是微課的最好展現。綜上所述,短視頻是一種通俗化、簡約化的現代化信息課程模式,集中了慕課、微課、反轉課程等多重先進教學理念。
“三人行必有我師”,高校體育教師在教學方法、教學理念、課堂控制等方面固然有一定的優勢,但不能否認在動作技能和體能訓練等方面的薄弱。很多體育教師的動作示范很難達到專業運動員出身的主播水平,在訓練方式上也很難做到與時俱進。我國先進的動作技能和訓練模式總是先出現和運用在競技體育領域。所以,體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需要學習一些體育主播的理念,吸收先進有價值的元素。直播平臺能夠給體育教師的學習帶來極大的便捷,拓寬了學習的內涵。將這些有價值的內容引入課堂能夠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體育教師也可以借助平臺展示自己的教學。成為網紅不是最終的目的,但是在直播平臺上的展示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網紅教師的魅力是不可抗拒的。另外,在直播過程中,與觀眾的互動有利于發現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從而推動教學的改進。
傳統的網絡課堂、慕課、智慧課堂主要借助網絡云課堂、速課、學習中國、超星等,這類平臺對于學生而言很難吸引他們。一方面,這類平臺帶有濃厚的課堂烙印。大多數學生對于自己任課教師設計的網絡課程不感興趣。對他們來說,這只是熟悉的教師、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換了一個擺放位置而已。趣味性差、充滿迂腐的校園教學氣息,對于少數在課堂上都不愿意學習的學生而言,很難讓他們自主關注這一領域的學習。另一方面,網絡課堂商業氣息過于濃厚。大部分的教學視頻都是需要付費才能看的,所以上述平臺的網上課程觀看者寥寥無幾,評價數量和互動程度非常差。相比之下,短視頻、直播平臺的教學更具新鮮感、趣味性,更精煉簡潔。目前,短視頻已經引起了網絡課程平臺的重視,例如超星學術視頻已經開發了“微視頻”板塊。
教學內容是高校體育課程的關鍵元素,網絡直播的體育教學和現實高校的體育教學大綱要求還是存在一定的偏差。兩者并不能做到完美的耦合,因為他們面對的教學目標存在差異,網絡主播主要面對的是社會上某些項目的業余愛好者,他們有一定的基礎,目的是為了提升技術。而高校體育教師面對的是運動基礎層次不齊的學生群體,他們的目的大多是為了借助自己喜愛的項目來實現強身健體的目的。再者,兩者在技術的選擇上也有不同。網絡直播的技術大多帶有專業性的特點,例如在講解籃球運球時候很少談及基礎的原地高、低姿態運球,而是講解跨越式的傳授行進間背后運球及胯下運球接背后運球等難度大的動作,因為這樣看起來更能夠突出其水平的高超。而高校體育主要還是以基礎的、低難度的技術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所以要做好課堂教學內容與網絡教學內容的高度兼容。一方面要合理選擇網絡直播上的教學內容,讓學生依據不同的層次來學習。水平較高的推薦難度高的,便于提升技術,反之建議其學習基礎技術教學。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直播平臺來講解技術動作。因為網絡直播過程中對于技術的教學主要體現在優美的動作示范,而動作的技術講解相對薄弱。這也是大多數運動員所不擅長的領域,而教師則深諳其道。所以,學生應著重觀看網絡直播的技術示范和練習方法,重點聽體育教師的動作講解,這樣才能揚長避短,實現教學優勢的最大化。
在教學過程中并非所有的技術都要求學生通過直播平臺來學習,不然長此以往反而會弱化教師的地位,對直播的新鮮度也會降低。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有一些難度較高的技術和復雜的技術才需要推薦學生去借助其他的平臺來實現,這也是探究式教學模式的一種體驗。這種模式更能夠激發學生與教師的交流頻度,就具體的技術問題差異作進一步的溝通。學生通過不同的平臺、不同的主播講解示范來總結技術的難點和要點,并掌握。網絡體育教學直播過程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互動性較高,在直播的過程中對于相關技術的具體問題或疑惑可以直接和主播進行互動。而主播為了提升人氣,也樂于不厭其煩地向觀眾講解釋疑。這些針對教學內容的溝通和交流不但能夠提升他們對技術的掌握程度,更能提升他們對項目的認同感,有利于終身體育觀的形成。
反饋就是控制系統將信息輸送出去,又將其作用結果返送回來,對信息的再輸出發生影響,起到控制作用,以達到預期的目的[11]50-51。教學過程中的反饋是雙向交互的。網絡直播教學模式的反饋路徑有兩條。第一條路徑:學生在接受信息傳授過程中向任課教師進行反饋。這種是高校體育教學最為常見的反饋模式,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或課外網上接受教師的學習來進行信息的加工和處理,最終將結果傳遞給教師。教師從學生那里獲取反饋,并據此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環節的調試,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第二條路徑:學生通過網絡向體育主播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反饋。主播根據觀眾主要的反饋信息進行針對性回應,進一步糾正技術的講解示范和教學方法的運用,主播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據觀眾的反饋來調整教學的內容。例如,呼聲較高的技術動作往往得到優先教學。體育主播教學與現實的課堂教學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最大差異在于反饋的局限性,因為主播面對的學習對象成千上萬,很難對所有的信息進行及時跟蹤和回答。所以,在直播平臺的體育教學反饋往往是間接的和不系統的,很多情況下只能通過主播回復的相似的問題來解決自己的問題。第三條途徑:以教師為主導的網絡直播平臺反饋。學生在直播平臺上對教師的教學進行針對性反饋,比較技術動作示范、講解、練習方式與其他教學平臺的差異。教師可以在直播平臺和現實課堂或是通過其他通訊方式進行針對性回應,并借此來調整教學的準確性和針對性。
教學反饋的目的是教學雙方進行信息交流,不斷調整、改進、糾錯的過程,貫穿于教學始終。所謂教學反饋的準確性,就是指發出反饋信息者和接受反饋信息者對信息的理解完全一致。具體而言,主要是指教學中無論是教師從學生那里獲得有關自己教學的反饋信息,還是學生從教師那里獲得自己學習的反饋信息,在其意義的認知和理解上應當是一致的[11]。另外,教學反饋還要做到有針對性。一方面,針對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和任務,教師要向學生及時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針對學生技術動作訓練方法和策略掌握的要求,向學生反饋更多的訓練和教學方法;第三,根據學生對技術難度提升的要求,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向其反饋如何搜索復雜動作技能的練習方式。
體育課的性質和形式非常契合短視頻傳播的特點,短視頻文化業迎合了高校學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將短視頻打造成為高校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平臺是可行的。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學生對高校體育課程的真實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短視頻教學。教師要基于學生的需求向其推薦較好的短視頻主播,鼓勵其探索更多的優質教學短視頻,充分發揮移動短視頻教學平臺上示范動作、訓練方法等方面的優勢。另外,教師要積極提升自身教學技能,利用短視頻平臺發布自己的教學短視頻,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兼顧課堂內外,更好地做好溝通與反饋。充分利用高校體育教師教學理論扎實、教育思想深厚、課堂組織規范的優勢。教師盡可能集兩種教學模式優點于一體,合理引導學生利用好移動短視頻,挖掘體育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也可借此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網絡文化并不是洪水猛獸,合理地駕馭和引導完全可以將其塑造成教育的有效途徑。當前所謂的諸多先進網絡教學課堂、信息課堂、智慧課堂其本質都可以在短視頻教學上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