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鐵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43)
“綱要課”是全國高等學校大學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通過課程學習,主要是使大學生們認識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的規律性,了解國史、國情。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是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如何認識歷史、學習歷史、對于如何認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對于抗日戰爭史、改革開放史等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和觀點,從而形成了習近平歷史觀。通過對習近平歷史觀的學習和領悟,并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必將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課效果和育人水平。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1]高校思政課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做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任務。雖然高校各門思政課性質不同、定位不同,但是習近平歷史觀對于各門課程都具有指導意義。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課程雖然以理論講授為主,但是同樣需要歷史背景的烘托,展現理論出現的歷史條件和背景,才能將理論真正講深、講透、講活。因此,通過對習近平歷史觀融入“綱要課”教學的研究和探討,可以為習近平歷史觀融入其他高校思政課程提供參考和借鑒。
“綱要課”是高校思政課中唯一一門歷史學科課程,當然它更加凸顯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就是通過歷史的講授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習近平歷史觀正是集歷史性與政治性于一身。習近平歷史觀對于引領當代大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如何正確看待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進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當代大學生的成長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呈現出多樣化。以歷史學習為例,互聯網上各類歷史學習宣傳內容良莠不齊,里面摻雜有各類不良信息,既有對英雄人物的惡搞,也有各類虛假的歷史信息。這對于如何做好當代大學生的歷史觀教育就提出了挑戰。需要高校思政課教師充分利用習近平歷史觀來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使他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2]
根據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文件精神,開設“綱要課”的目的主要是:要認識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發展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規律性,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這也是課程的教學重點所在。因此,習近平歷史觀融入“綱要課”教學要充分凸顯課程教學主線,緊密圍繞主線做好融入。特別是將習近平關于“四個選擇”的重要論述有機融入教學體系中。
“綱要課”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講述的1840年到1919年五四運動以前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其主線為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中編講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30年,其主線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下編則是講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其主線是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在教學過程中,遵循教學主線,同時把習近平歷史觀,尤其是習近平對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規律闡述融入其中,這樣既能達到鑒史知今、資政育人的目的,又能凸顯這門課的功能與特質。
只有了解昨天,才能更好地理解今天和明天。習近平歷史觀融入“綱要課”教學要充分做到歷史和現實相結合,以解讀當前時代發展為切入點,從歷史的視角來解讀當前時代發展的特征。以講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例,只有更好地了解歷史上的中國,才能深刻領悟當前的中國、未來的中國,才能真正體會中國的深刻的歷史內涵。所以,習近平歷史觀融入“綱要課”教學要充分突出時代發展特征。以中國夢講授為例,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經過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持續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前景。習近平總書記從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出發,上升至國家民族層面,首次提出了中國夢概念,并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的講授既需要現實維度,也需要歷史維度,從歷史層面解讀中國夢,才能使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國夢的深刻歷史內涵。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獲取信息渠道多樣化,對于如何講好思政課提出了新的挑戰。由于大學生群體處在三觀形成過程中,他們相對缺乏對各種錯誤思潮的抵制力,因此,加強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解讀,是有效占領輿論陣地的重要方式。以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挑戰為例,網絡中出現一系列詆毀英雄的事件,“邱少云在烈火中捐軀是半生不熟的烤肉”“黃繼光堵槍眼不合理”“董存瑞炸碉堡系虛構”等言論在網絡上不斷被炒作。“欲滅其國,必先去其史。”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提升政治占位,加強自身理論修養,深刻領悟習近平歷史觀中有關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論述,以充分的思想和理論儲備認清歷史虛無物主義的本質。我們需要以習近平歷史觀為指導,積極占領輿論高地并對這些荒謬的觀點進行有力的批判。“歷史并非不能考證、不能討論,但需要有基本的是非觀、價值觀。正確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選擇,既需考據事實,更需辨明是非。”[3]
習近平歷史觀內容豐富,體系完整,涵蓋了“綱要課”課程的主要知識點。“從教學角度系統研究習近平歷史觀,既要突出習近平歷史觀的育人功能,又要完整地表現課程大綱的核心要點,需要科學合理的教學研究與設計”[4]。首先,我們需要緊密圍繞“綱要課”教學目的和要求,以專題為模塊,梳理出習近平歷史觀中所包含的有關課程知識點的重要歷史論述和觀點;其次,在此基礎上,要對其進行歷史內涵的深挖和解讀,要充分結合課程教學背景和大學生心智特征完成從理論體系到教學體系的轉變;最后,要進行習近平歷史觀融入課程教學的頂層設計構建,為下一步課程實踐奠定理論基礎。以中國夢講授為例,習近平歷史觀包含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深刻認識和解讀,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夢碎、夢醒、逐夢、圓夢”為主要維度來講述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中華民族奮斗史。
在完成教學內容儲備的基礎上,我們要構建課堂+實踐教學一體化融入機制。首先,在課堂教學環節,我們要把習近平歷史觀融入教學教案、講稿、課件等教學要素中。以講述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專題為例,在講述基本的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我們要以習近平對抗戰重要論述為指導,引導大學生正確、全面地認識這段歷史。尤其認真領會和把握習近平對于抗戰的意義、如何在新時期如何弘揚抗戰精神、如何認識戰爭和平的關系等方面的重要論述。其次,在實踐教學環節,我們也要從不同的視角把習近平歷史觀落實在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我們每年都要組織大學生赴革命圣地西柏坡進行思政課實踐教學。在現場教學環節中,在講述有關“趕考精神”專題教學時,充分地引入習近平對西柏坡精神的解讀,從而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因此,我們應充分注重教學主客體在教學實施過程的互動。一方面,積極改變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吸納教學對象成為課堂教學的組成元素。以學習歷史觀為主題,以教學展示、主題演講等方式激發大學生自覺地把學習習近平歷史觀與綱要課學習有機地融入一起。另一方面,以課程考核為平臺,在考試出題環節,把習近平歷史觀作為課程考核的重要知識點,以此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
總之,習近平歷史觀對于“綱要課”教學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一方面,思政課教師應進一步提升理論修養,加深對習近平歷史觀的認識和把握,真正地能學會、弄懂,提升運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應進一步加強對教學實踐的思考和升化,注重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結合課堂教學過程和課堂受眾的感悟,及時總結和生化教學認知,完善課堂教學設計、升華教學理念,以提升思政課教學成效和大學生成長成才為最終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