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第五中學 趙家麟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穩步推進與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縣城勞動力流入大城市務工,縣城留守學生數量逐漸增多。如何加強對縣城留守學困生心理輔導工作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本文將從學校、家庭與社會三個方面出發,分析縣城留守學困生心理教育與引導策略。
縣城各級別學校必須高度重視留守學生現象,實行校長親自抓、分管領導重點抓、德育部門具體抓的聯動責任制,根據校內縣城留守學困生的心理特點,制定系統化的長效工作方案,在學期內開展針對性的教育活動,積極解決縣城留守學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如第一學期開展“關注留守學生——愛的關懷”系列主題活動,幫助留守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思想與樂觀的態度,讓他們在校園學習活動中能夠感受到學校的關心與愛護;第二學期開展“關注留守學生——學習管理”系列主題活動,針對留守學生學習困難的特點,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行為規范。當前兩期教育活動結束后,學校應充分發揮出主導作用,協同社區及家庭共同開展“關注留守學生——家長學校”系列主題活動。為了加強對縣城留守學困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學校應建立完善的檔案管理制度,進行針對性的心理教育。作為縣城留守學困生管理者,必須摸清楚學生住址、父母聯系方式及委托監護人信息等,建立完善的縣城留守學困生信息庫。班主任應經常與縣城留守學困生進行溝通,學校心理教育者與縣城留守學困生進行溝通時,除了了解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還應當關注學生的學習障礙,將獲得的信息及時反饋至班主任。
學校教師應建立新的教學觀,正確對待縣城留守學困生存在的問題,加強對他們的指導與幫助,與心理教育者形成教育合力,一起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與學習問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每一位縣城留守學困生都有著個性化的特點,因此在開展教育工作時必須進行因材施教。
無論縣城留守學困生處于哪個階段,家長都應當關心孩子的成長情況,及時了解學生的情緒、情感及思想態度等,給予學生傾訴的條件與機會,縣城留守學困生的家長應多與孩子進行交流與溝通。此外,部分縣城留守學困生缺少管教,有些則存在管教過度的現象,這些不僅無法發揮出應有的家庭教育作用,甚至還會使縣城留守學困生產生負面情緒,進而失去控制。因此縣城留守學困生家庭應營造和諧友愛的氛圍,監護人也應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與愛護。形成縣城留守學困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長與監護人應及時向學校咨詢孩子情況,不可對孩子過于溺愛與放縱,需要培養他們良好的獨立意識與抵抗挫折的能力。
社會各地應建立健全外出務工人員子女異地上學政策,重點解決縣城外出務工子女上學問題。各地方縣城或周邊地區城市應當努力發展第二產業,增加本地就業機會,以此避免父母與孩子長時間分開。學校周邊社區應積極開展“關愛留守學困生”的主題活動,共同解決縣城留守學困生的心理與學習問題。
首先,縣城留守學困生由于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父母在感情方面會覺得虧欠孩子,因此會給予他們物質方面的補償。但留守學困生自制能力較弱,因此需要加強對他們的良好行為習慣教育引導。在班級內應嚴抓,遇到留守學困生出現的不良現象,應加強說教,通過班級公約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錯誤行為。在嚴抓的同時,必須要張弛有度、具有人情味。其次,縣城留守學困生最大的特點在于“隔代教育”,部分老人不懂教育,單純寵愛孩子,極易使孩子產生負面心理問題。作為縣城留守學困生的教育者,應及時了解情況,加強與孩子家長的交流與溝通。當發現問題后,應與他們平等進行交流,建立和諧友愛的師生關系,幫助他們糾正心理偏差。若遇到班主任無法解決的心理問題,應加強與學校專職心理教師聯系、增強心理教育引導的科學性與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