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潤生 張保勇
顧潤生:學校為什么以家校聯盟的構建作為學生品格提升的抓手?
張保勇:家庭和學校是兒童教育的兩支重要力量,尤其是家庭教育,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品格的塑造、身心健康的發展起到基石的作用。
我校的生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這些學生家長的教育觀念滯后、教育方法缺失、教育能力有限,這些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家校分離甚至是家校教育力量相互抵消的情況。“融·浸”式家校聯盟,是我們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主動走進家庭,指導家長的教育行為,轉變家長的教育理念,建立和諧融洽的家校關系的實踐探索。家教聯盟共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兒童品格提升的新路徑。我們借力家校聯盟這一共育載體,實現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優勢互補,構建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生態學習場域,拓展學生品格成長的空間。
顧潤生:“融·浸”式家校聯盟中的“融”和“浸”如何理解,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
張保勇:“融·浸”具體指:家庭與學校的相互融匯、融通、融合;教師、家長、學生三方品格的相互浸潤、浸染、浸透。“融·浸”式家校聯盟倡導文以化人,突出潛移默化、環境濡染的在場德育生態的構建。“融·浸”式家校聯盟是基于家校融通的“家長進學堂、教師訪庭堂、親子融社會”的一種主題式家校共育組織,是家校共同促進兒童品格提升的平行共長育人新路徑,是家校共融、互浸的共建、共享、共育、共生、共潤。
“融”與“浸”之間是相輔相成的,“融”是“浸”的基礎,“浸”是“融”的發展。學生品格的浸潤需要家校雙方的資源融合,形成育人資源庫;而家校育人資源融匯、融通、融合的過程,也是教師、家長、學生三方品格相互浸潤、浸染、浸透的過程。
顧潤生:“融·浸”式家校聯盟的實施路徑是什么?
張保勇:“融·浸”式家校聯盟以“三進”為路徑,即“家長進學堂、教師訪庭堂、親子融社會”。一是家長進學堂。我們成立智慧父母學堂,線上線下活動結合,聚焦兒童成長的熱點話題、難點問題,傳遞先進的家教理念,提升家長育人素養,促進家長成長;我們與家庭共建蜂巢課程,激活家長資源,逐步構建指向六大領域的特色蜂巢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家長進課堂活動。二是教師訪庭堂。我們組織教師開展系列家訪活動,以基礎家訪摸學情、主題家訪引方向、特殊家訪聚難題、儀式家訪帶成長。三是親子融社會。我們組建親子實踐部,倡導親子攜手融入社會,在實踐中經歷和感悟,促進兒童品格提升。我們構建了“金手指親子實踐活動課程”,制訂學生六年五項成長計劃,指向兒童品格的五大領域,即身心健康、行為習慣、實踐創新、意志培養、個性塑造。
我們以“三進”為路徑,建構生態學習場域,將社會、學校、家庭融為一體。家長進學堂,導師團引領家長成長進步,家長沙龍、研習工坊讓家長在互動交流和反思研修中共生共長;教師進庭堂,家長收獲了更為科學的育人方法,教師也進一步關注自己的育人狀態,促進自身的專業化成長;親子社會實踐,教師、家長和學生三者相互作用,攜手共生共長。為了實現家庭協同育人,我們在線上開設“E 學堂”,速遞育人良方;線下成立“智慧啟航導師團”,提升家長育人素養。我們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共育,完善家校共育網絡。家長進學堂豐盈課程內容,教師進庭堂精準指導;教師引領家長從研習到實踐,家長帶動家長從共商到共享,共同促進兒童品格的提升。
顧潤生:“融·浸”式家校聯盟的構建和實施取得了怎樣的共育效果?
張保勇:“融·浸”式家校聯盟讓每一位家長有心也有力、有勁能使上、育兒有方法,讓每一位教師更精深、擅引領、能筑夢。
一是通過“融·浸”式家校聯盟,構建了“家長進學堂、教師訪庭堂、親子融社會”的家校共育運行新模式,提供家校共育可借鑒的成功經驗。“融·浸”式家校聯盟是一種創新的家校共育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作為家校共育的新載體,踐行“家校共育、親子共長”理念,將社會、學校、家庭融為一體;作為家校共育功能性組織,有效促進了兒童品格的提升。
二是形成“共建”“共享”“共育”“共生”“共潤”的家校“五共”育人范式,是家校合作的新發展。通過多元的親子活動,在生生互動、親子互動中溝通感情,拓展兒童品格成長的空間,教師和家長一起為孩子編織美好的記憶。
三是通過“融·浸”式家校聯盟構建與實施,提升家長育人素養,提高家庭教育能力,讓家校關系更加和諧,持續增強家校育人合力,有效提升學生品格。
今后,我們將懷抱著“為每個孩子播下美善的種子”的美好期待,繼續做強隊伍支撐、做深專業領航、做亮蜂巢課程、做精主題實踐、做實評價推動,在“教育統籌、社會參與、媒介服務、家庭聯動”的格局下,實現家長優秀帶動孩子成長、孩子優秀促進家長成長的共生狀態,實現兒童品格的浸潤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