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積極預防和應對校園意外傷害事件是班主任必備的能力,班主任要從思想和行動上充分重視這個問題。
班主任首先必須樹立“健康成長,安全第一”的意識,把每個學生的身心安全作為自己工作的第一要務,盡最大可能預防意外傷害的發生,一旦事情發生了也要能冷靜、理智地處理,保護學生的心靈。班主任要把自己的安全意識傳遞給學生,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班主任必須熟悉自己角色相應的權利和義務,依法執教。班主任處理學生意外傷害事故,必須依法依規,認真學習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地方有關中小學校學生傷害事故處理的規定等在內的法律法規,熟悉意外傷害事故的應對程序和處理流程,熟練地運用法律武器。
一是掌握學生情況。班主任要抓好班級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須全面掌握班級學生各方面的情況,比如班級每個學生的生活習慣、性格情緒、人際關系等,學生的家庭情況以及家長的聯系方式。
二是做好安全教育。在班規班訓中增加安全教育方面的內容和要求,用好晨會、班會等教育陣地,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事情發生后可以將這一事件編成情景劇搬上班會舞臺(當然要注意保護隱私),鼓勵學生展開積極的討論,深刻剖析事件帶來的啟示,消除這一事件在學生間的消極影響。常見和常發生的意外傷害需要相應的預警提醒,學校或者班主任對于易發事件的預防性教育可以通過集體演練、情景模擬的方式來讓學生體驗,對于危險易發生的地點,貼好相應的溫馨提示。同時,選拔責任心強和自我管理能力強的學生發揮其安全小助理的作用。當然,安全教育要講科學,把握好相應的度,要讓學生增強安全意識,了解意外傷害的可能性和后果,但也不能一味嚇唬學生。
三是建立支持系統。班主任不是孤軍奮戰,學校領導、班級任課教師、家長等都可以是班主任的支持者,班主任要有意識地建設好自己的支持系統。《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在中小學建立三級家委會,班主任要建設好班級家委會,對于一些棘手的事件,可以請家委會協助溝通,疏導家長情緒,化解被動;引導家長群體中的法律工作者進家委會,開展普法教育,提升家長們的法治觀念和依法維權意識,履行好監護責任。以法律程序處理意外傷害事故,可以防止部分家長的過度維權。
一是及時處理。一旦學生在學校范圍內發生意外傷害,班主任要及時了解學生受傷程度,及時向學校匯報,及時打電話告知家長,及時救助,及時了解發生意外時的詳細情況,及時準備材料,保留重要的物證材料等。
二是表達誠意。事件發生后,班主任要以誠懇的態度和積極的姿態掌握主動權。學生救治后,班主任要及時問詢,了解事態進展,關心學生的傷勢與心理健康。對于家長所擔心的健康問題、學業問題給予恰當的建議。
三是調控情緒。小學生對事件的嚴重程度缺乏判斷,情緒上會出現波動,比如有的學生稍微流了一點血就以為要死了,如果班主任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學生會被教師刺激而導致更加嚴重的后果。在意外事故發生后,犯了錯的那一方是緊張害怕加悔恨,如果班主任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可能導致犯錯的學生過度反應出現極端行為,小事變成大事。班主任在控制好自己情緒的同時還要考慮到意外事故對學生心理的影響,需要及時合理地引導相關學生的情緒,嚴重的事故需要請專業人士對相關的學生做危機干預。在與家長溝通時,班主任應客觀地向家長告知孩子在學校的情況,而不應該摻雜自己的主觀情緒。班主任要善于共情,千萬不能因為自己言語或行為上的不當導致矛盾激化,班主任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安撫雙方家長,在家長穩定情緒后,做好疏導工作。
四是公正客觀。班主任與家長談話要建立在客觀、全面的基礎上,要讓家長相信學校和教師,尊重并聽取學校和教師的意見,掌握處理的主動權。處理過程中,教師不能因為擔心怕事就縱容偏袒任何一方。突發事件產生的原因往往不是單一的,班主任在對事件產生的原因進行全面、深入、仔細地調查了解后,要客觀、公正地處理。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從周圍的環境中和經歷的人和事中受到教育。意外傷害的發生有時候確實是學生的錯誤,但誰不是在錯誤中成長的呢?事故不僅僅是一個負面的存在,班主任要因時制宜把事故轉為教育的契機,把學生的錯誤轉變為他們成長的臺階,要堅持以啟發教育為主,本著對學生負責的原則,著眼于學生長遠發展,幫助學生化解危機、獲取成長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