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雪芬
(珠海市三灶鎮中心小學 廣東 珠海 519040)
線上教學具有學習時間場地自主、教學進度自由、資源共享面廣的優勢特點,對學生自律性和信息化素養提出較高的要求,對師生情感交互產生一定影響。小學美術學科開展線上教學,能夠更好地服務學生,助力學生美術學科素養提升,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教師應充分利用線上教學優勢,改善和優化傳統教學,使線上教學發揮最大作用。
由于教師習慣了傳統教學的方法,面對新的授課形式,容易出現線上教學的理論和技能短板,難以進行從講臺教師到網絡主播的角色轉換。教師在課程教學設計時出現困惑、在錄課或直播技術技能出現障礙,在課后輔導上無法像面對面溝通那樣高效便捷。上課過程老師缺少與學生之間的及時反饋,不能捕捉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并給予及時糾正和指導。對而小學生而言,由于學習氛圍不夠,注意力容易分散,課堂積極性不高,從而影響學習效果。
線上教學受到信號、網速、屏幕清晰度等客觀條件的影響,學生繪畫作品中的色彩以及線條在視頻中展現存在一定的誤差,導致老師難以發現問題,從而直接影響學生的課程評價。同時,線上教學由于沒有現場感,學生不能準確地認識相同色系之間不同顏色的色差,這對學生以后在色彩的認知中容易產生偏差,繪畫課程的審美教學效果上大打折扣,在孩子美術水平的提升上也難以有實質性的幫助。
現實中的課堂,教師可以對不同的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使學生能夠在有效的時間中接收到與其相應的知識點,學生之間也可以進行小組分工合作,提高學生知識能力。而美術線上教學中,由于沒能像現實課堂那樣,有針對性地進行分層指導和個別輔導,學生之間缺少及時的交流和溝通,限制了學生們發揮自主的主觀性,降低學生們的課堂積極性。教師難以區別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容易進行“一刀切”和“滿堂灌”式的教學,很難進行因材施教。
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可以使學生更快地接受知識點,而線上教學難以像常規課堂那樣師生在一個固定的空間內面對面交流。但是我們可以利用網絡的優勢,提高在線授課師生的互動性。
為了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教師可以開啟直播軟件中現場連麥功能,給學生提供發言機會。比如《美妙多變的線條》這一課,讓學生跟隨音樂的節奏、旋律和感覺,用線條表現在紙上。然后學生主動連麥,展示一分鐘線條作品,可以讓在線的其他同學看到作品,也可以邀請小朋友講一講線條創作的想法,當當“小老師”,其余的同學可以用照片的形式實時發送,這樣可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情和聽課效率,方便老師掌握畫面信息。
由于互動連麥比較費事,參與的學生數量比較少。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播放語音的功能獲取學生回復。比如在《象形文字的聯想》這一課,教師提問“看了這么多象形文字的介紹,你有什么想法呢?”并且用語音發在群內。學生用語音進行回答,教師進行同步播放,在聽取后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反饋。這個方法可以大量快速獲取同學們的回答,而且其他同學也可以聽到。平時的互動只有一兩個少數的同學互動,而線上用語音方式,讓所有同學參與進來。課后老師也可以聽不同同學的感受,比連麥節省時間,好處是范圍更廣,收到更多的信息。
學生的美術作品提交到平臺之后,教師的及時點評極為重要,這是建立師生線上互動關系的重要一環。可以通過文字、語音、圖片、星級數等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對于優秀作品,教師可以發布在微信群里與學生、家長進行分享交流,鼓勵學生更加積極、大膽地創作。
在欣賞課中,教師要提高小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例如《趣味國畫》一課中,教師通過講解國畫的基本常識,帶領學生欣賞歷代以來的中國畫名作,并觀看示范講解,以欣賞課的形式,激發學生對中國畫的興趣,以此了解中國畫的歷史,提升學生文化藝術素養。
繪畫課可以考慮以寫生課為主。內容上以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題材為主,比如植物、玩具、運動鞋、人物寫生等,既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鍛煉觀察能力,培養學生發現美、表達美的能力。
手工課可以就地取材。通過學生家里隨處可見的生活用品,像果殼、紙盒、紙杯、包裝袋等,引導學生觀察其中的造型和色彩是如何構成的;思考如何改造、優化生活中日用品,使其造型、色彩、功能更加完美。這樣能提高孩子的主動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也使美術學科與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1]。
教師可通過微信群、QQ群等線上功能,評價每個學生的作品。將學生的每張作品上署上學生的班級和姓名,并整理成畫冊,開展趣味網絡展。通過美篇、學校公眾號分期推送優秀學生作品,學生在作品的展示中和點評中,能夠看到自己與其他同學的差距,因此更加清晰了解自己的定位和目標以及努力前進的方向。
教師每周進行總結,發布光榮榜,光榮榜分為個人榜單和進步最快榜單。每個月結束進行5—10星的評價。首先是學生進行自評,是否觀看微課、對自己的成績進行統計與梳理,其后是老師復評,根據學生分數打上金銀銅星,再加上有針對性的評語,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升美術素養。
美術老師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個人網頁等平臺,開展美術教學“成長記”,在平臺上分享教學措施、分享教學設計過程、發布教學案例、分享教學成果作品等。教師通過個人網絡空間不同的內容推送給不同層次需求的學生進行學習,讓家長也參與其中,以便更好地協助教師輔導學生。學生也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在教師個人空間內選擇適應自己的學習內容,這就達到了針對性輔導,有效實行因材施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