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燕 唐建英
站在兒童立場,讓學生在自然與經典的互動中領悟生命真諦;在文化的尋根和溯源中汲取成長力量;在與他人和社會的相處中學會和諧共生。在“致和”校訓的引領下,江蘇省無錫市雪浪中心小學(以下簡稱“雪小”)基于兒童立場,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系統建構學校課程,不斷探索實踐讓兒童站在課程的正中央。
每周四下午,是雪小的社團課活動時間,也是學生最期待的美好時光。“知味廳”內,學生正在教師和家長志愿者的悉心指導下做月餅!我搟皮,你包餡,我刻模,你包裝,熱火朝天;電腦房內,火星人俱樂部的教師正指導學生進行3D打印和計算機編程;乒乓館內,小將們正一較高低,外聘教練在場外大聲提點著動作要領;操場上,足球小子和網球健將們在來自專業俱樂部教練的指點下,揮汗如雨,球藝精進,通紅的臉上流露著歡喜。
和美樓傳來悠揚的樂聲,學生正在上樂器課,笛子、琵琶、二胡、電子琴、長笛等外聘教師正進行專業的技法指導。三樓體育館內,學生與江南大學的哥哥姐姐共同搭建的紙模剛剛落成,歡呼雀躍聲不絕于耳。
在雪小的課程改革中,如此場景處處可見。“生活即教育”,兒童是活潑潑的生命,生活是活生生的教育,學校是師生共同生活學習的場所。近幾年,雪小打開物理空間,打破學校壁壘,為每一個學生構建起更加廣闊的課堂。
雪小一方面內挖潛力,在校內自創自拓課程空間。借助少年宮的扶持,雪小擁有了室外游泳館(秋冬季是滑冰場),三年間,近1500 名學生在此進行游泳學習。學校還籌建學生烹飪實踐基地“知味廳”,開辟學生種植基地“百草園”。另一方面,雪小積極向外借力。一種方式是“筑巢引鳳”,引入專業師資進社團。雪小與專業場館合作,采用“請進來”的方式,形成高品質的課程師資,打造13 個校級社團。43 個年級社團,20 多個少年宮假日社團,器樂、舞蹈、書法、繪畫、機器人、跆拳道等項目一應俱全,為構建大課堂奠定了基礎。另一種方式是合作共建,拓展校外課程基地?!半r鷹自然教育基地”位于學校附近的尚賢河濕地公園內,這是雪小第一個攜手合作共建的單位,邊實踐邊改進,通過雙方多次對接,該基地目前已成為雪小正式掛牌的“生態研學”基地。此外,風光旖旎的雪浪山、龍寺生態園、長廣溪濕地公園等,均處于與學校合作共建的過程中,每一扇新的“大門”背后都是一個新奇的世界。
雪小創造性開設的各類校外研學課程,在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打開物理空間的基礎上,更注重融通智慧空間,將校內外、學科間的知識與能力打通整合。雪小想方設法讓課程基地為我所用,激發學生智慧,這是學校努力追求的目標。“雪小四季耕讀課程基地”的建設就是一個成功范例。雪小和“雛鷹自然教育基地”通過為期一年的合作共建,將幾十畝原生態農田建設成學生們向往的生態研學基地。課程研發團隊將教師的培訓會場搬到了研學基地大棚,各科教師共同參與探討,對基地建設、課程安排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基地人員則根據學校與家長的反饋意見不斷調整行動方案。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自然觀察筆記”“農事體驗項目”等課程計劃日臻完善,基地教師的課時安排也更貼合學生成長需要,基地面貌更是日新月異,建成了“田園課堂區”“木工勞作區”“四季種植區”“稻田露營區”“涼棚休息區”等五大功能區。
大棚教室內,學生吟誦著詩詞,認真地聆聽教師講解“霜降”節氣的物候特征、農事知識。金色的稻田里,學生系上圍裙,戴好手套,舉起鐮刀,抓稻稈,用力割,一路割到田那頭。捆稻草的學生也忙得不亦樂乎,你握稻草我來捆……從立春到冬至,學生在四季耕讀課程中快樂成長。
在雪浪山生態園進行課程實踐時,“雪浪民俗文化館”中那曾遍布江南千家萬戶的蠶垛和蠶繭,如今卻讓學生們既陌生又好奇。何不讓學生也體驗一次養蠶之旅呢?參觀過后,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布置了養蠶任務,發放了蠶寶寶。在采桑養蠶中,學生化身小蠶農,領悟生命真諦,汲取愛的力量。在采茶品茗中,學生化身茶藝師,傳承鄉土文化,品味自然的芬芳;在參觀尋訪中,學生化身小記者,感悟家國情懷,為祖國和家鄉點贊。通過豐富多彩的課程、自然與文化的熏陶,學生身心更為和諧,不斷遇見更加美好的自己。
隨著課程實踐的不斷深化,雪小教育人清楚地意識到,課程空間的全新建構,更重要的是精神空間的重塑。核心素養的提升,是在與世界的對話以及生活的經歷中形成的?!案x四季、行走山水、對話童心”等生活化主題課程的學習,超越了書本的間接經驗、超越了課堂的封閉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