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郫都區團結鎮衛生院 牟廷超
趙女士今年69歲,數年前診斷出患有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偶爾感到上腹部隱痛,一直依靠藥物控制。今年5月以來,心悸、胸悶、上腹部隱痛等癥狀出現頻次增加,她原以為是心臟病沒控制好,誰知自行服藥后癥狀不僅未緩解,反而越來越明顯,隨即到醫院就診。醫生仔細檢查后發現,趙女士的心臟病癥狀實則是由慢性結石性膽囊炎引起的,需要切除膽囊治療。
趙女士這種情況在臨床上被稱為膽心綜合征,因為膽囊結石會導致膽管壓力增高,容易引起冠狀動脈收縮,血流減少,心臟活動失調,從而誘發心絞痛和心律失常,加重心臟病癥狀。一些醫生形象地稱之為“痛在心,病在膽”。過去只是由于人們對它不太了解,不夠熟悉,故未引起重視。
膽心綜合征是指由膽道疾病(主要是膽結石、急慢性膽囊炎)引起心臟不適和心電圖異常的疾病。1909年由Babcok最早提出,此后的臨床實踐中得到公認。膽心綜合征在慢性膽囊炎患者并不少見,其發生率可達50%~70%。
膽心綜合征先一般是有膽系疾病再繼發心臟癥狀,主要有如下臨床癥狀:
心前區疼痛膽道疾病可通過內臟大神經產生牽涉性疼痛,心前區或上腹部有程度不同的悶痛或絞痛,其性質可類似冠心病心絞痛,但持續時間一般較長,且常在飽餐后尤其是進食脂肪性食物后發作,夜間平臥時亦易發作,含服硝酸甘油無效,而用阿托品、杜冷丁則可緩解。此外,膽道疾病有時確能誘發心絞痛,這是因為膽道疾病通過迷走神經反射,可引起冠脈痙攣、收縮,致心肌缺血缺氧,尤其易發生于原有冠心病患者。
心律失常不少膽道疾病患者因心律失常感到心悸、心慌。心律失常發生率較高可能與膽道疾病通過植物神經、尤其是迷走神經反射引起心臟自主調節紊亂,易產生折返激動有關。臨床上以竇性心律失常、過早搏動多見,偶可誘發房顫和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當膽道疾病治愈后,上述心律失常可消失。
心電圖改變約1/3患者可出現非特異性的ST段壓低和T波低平或倒置。
國內一項10 年的文獻回顧分析(2004-2014)指出,超過一半的膽心綜合征患者被誤診為心絞痛等心臟疾病。所以,既往有膽囊炎、膽結石等疾病的患者,若出現胸悶、心悸、胸痛等癥狀,要考慮是否由“膽心癥”引起,及時檢查肝膽功能。
由于膽心綜合征的禍根在“膽”,亦即痛在心,病在膽,故發作時盡管用藥有可能暫時緩解其癥狀,但歸根結底只有治“本”才能治“標”。一般說來,如無明顯禁忌癥,采用手術方法徹底鏟除病根仍屬上策。臨床上,大部分膽心綜合征患者在接受有效的膽囊治療后(手術切除膽囊或給予消炎、利膽、解痙等治療),心臟癥狀會逐漸消失。有報道,膽道手術治療膽心綜合征治愈率達93.4%。但要注意,手術宜采用全麻方式,以阻斷膽心反射弧,避免膽心反射(指膽道手術時由于牽扯膽囊,或探查膽道時所引起的心率減慢、血壓下降,嚴重者可因反射性冠狀動脈痙攣導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驟停等現象)。
當然,膽心綜合征發作嚴重時不宜進行手術,應先積極進行心臟治療,包括擴冠、營養心肌、糾正心律失常等,以盡快改善癥狀及心功能,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耐受性。對那些無急癥手術指征的膽心綜合征,如長期不去除原發病,膽心綜合征持續時間過久,心臟也可演變為不可逆轉的器質性病變,即使治愈原發病,心臟病癥狀亦不能得到改善。因此,膽心綜合征越早治療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