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市人民醫院 吳建軍
現階段,醫學界普遍認為控制肺部腫瘤原發灶或者轉移灶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手術治療。手術時需要將部分正常的肺組織切除,因此患者術后可能出現功能障礙或者后遺癥。至于患者們較為關心的,術后是否會再次復發這一問題,則受到多個方面的影響,如手術方式、病灶是否切除干凈、病理分期等。
目前,肺癌的手術治療方式有3種。
(1)標準肺葉切除,即切除一葉肺(右肺上、中、下葉,左肺上、下葉)或者聯合肺葉切除,又或者將一側全肺切除,是目前治療肺癌應用最多的手術方式。此前,肺癌研究組織曾對局限切除與肺葉切除對治療早期周圍型肺癌進行了比較,在這個過程中采取隨機劃分的方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其中一組采用標準肺葉切除,另一組采用開胸局限性切除。術后發現,經標準肺葉切除手術的患者復發率較低,而采用開胸局限性切除手術的患者復發率較高,甚至達到了前者的3倍。并且局限切除相比于肺葉切除,其死亡風險高出30%,癌癥相關風險高出50%。
(2)不典型保守或保留肺組織手術方式,常用于氣管、支氣管成形重建術,肺段切除和肺楔形切除術。通常情況下,可以采用袖式肺葉切除術治療起源于葉支氣管的病灶或者已經累及葉支氣管開口的患者;可以采用隆突切除以及氣道重建術治療起源于隆突或者已經累及隆突以及氣管下部的患者;對于肺周邊病灶或者表淺病灶可采用肺楔形切除術進行治療。
(3)肺腫瘤微創治療。近年來,隨著胸腔鏡的出現和廣泛應用,微創外科手術有了很大的發展。該手術方式與傳統開胸手術相比,具有多方面優勢,如出血和輸血少、創傷小、恢復快等,并且不會嚴重損傷肺功能。但是目前利用該手術方式是否能夠完全清掃縱隔淋巴結還沒有一個定論,因此采用該手術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復發風險。與此同時,從統計學方面來看,該手術方式與傳統開胸手術相比,在術后生存期、并發癥以及住院時間方面并無明顯差異。
采用將腫瘤完整切除,并且切緣比較干凈確保無腫瘤細胞黏附,同時切緣與正常組織相距至少2厘米的根治性手術,一般情況下術后不會復發。不過如果病灶過大,或者粘連胸膜、心包等周圍組織,那么就很難將其完全切除,術后有較高的復發幾率,部分患者術后半年到一年內可能出現局部復發。此外,術后復發還與醫生是否對患者進行充分術前評估有關,缺乏評估導致手術切緣呈陽性,或者切緣與正常組織之間的距離在2厘米之內,患者可能在兩年內出現局部復發。
TNM分期系統是目前國際上最為通用的腫瘤分期系統。
T指腫瘤原發灶的情況,隨著腫瘤體積的增加和鄰近組織受累范圍的增加,依次用T1~T4來表示。T的數字越高,腫瘤復發的可能性就越大。其中,T3、T4腫瘤由于其體積較大,并且經常會與大血管、胸壁、氣管以及膈肌等粘連在一起,因此很難將其完全切除,術后復發幾率較大。這種情況下,術后需及時進行相應治療(如放療),以期降低復發幾率。
N指區域淋巴結受累情況。淋巴結未受累時,用N0表示。隨著淋巴結受累程度和范圍的增加,依次用N1~N3表示。
M指遠處轉移(通常是血道轉移),沒有遠處轉移者用M0表示,有遠處轉移者用M1表示。
在此基礎上,用TNM3個指標的組合劃出特定的分期,其中Tis指早期腫瘤沒有播散至相鄰組織(原位癌)。對于Tis以及未出現淋巴結轉移的Tis,進行相應的手術治療之后只有很小的局部復發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