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彬彬
摘 要: 生態語言學是順應現代化生態發展衍生的一門新學科,基于此背景,大學英語教學課堂是一個完整的微觀生態系統,為了切實提高高校英語教學質量,開展生態語言學背景下英語課程教學實效性的分析。高校通過整改校內英語課程教學現狀,調整校內英語院系辦學標準,按照英語教學的邏輯性規律及市場環境生態發展現狀,開展教學理念創新工作。遵循生態位理論,重構英語課程教學目標,增強目標在教學中的針對性與質量性。利用多種新媒體教學設備,拓展英語課程教學內容獲取渠道,降低重復性內容反復教學次數的同時,豐富英語課程教學內容。通過劃分課堂中生態因子,建設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達到推動英語教學工作實施、提高學生綜合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 生態語言學;英語課程;實效性
1.引言
在全球化經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國家急需一批高質量的語言型人才,并要求人才在市場中具有與國際交流的能力,這也是國家實現經濟對外發展的寶貴資源。人大代表會議曾提出“中國2025制造”的宏大目標,急需社會精英奮斗與創新,同時聘請了一批具有長遠發展眼光的技術團隊。無論是生產制造還是經濟發展均離不開語言的支撐[1](129-140)。生態語言學可稱為語言生態學,是一種語言研究領域,由語言學和生態學組成。生態語言學的產生完善了語言學,將人類語言與自然生態系統產生了聯系。生態語言可以理解為某一語言與社會、自然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發展狀態。
生態語言學在德國等歐洲國家受到高度重視,部分高校開設了生態語言學課程深入研究。英語作為全世界通用的交流語言,在社會對外交流與協同發展中展示出了嚴謹的地位。為了順應經濟發展,高校提出了一系列英語課程教改政策,盡管如此仍無法滿足生態學視角下英語教學落后的現狀。現代化社會中工農產業的快速發展為人類社會文明打下了基礎,同時為人類帶來了環境污染問題。作為一類自然生態學與語言學交叉的學科,生態語言學具備了生態文化教育課堂的所有屬性,滿足了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政策。基于此,以英語課堂教學為例,對課堂生態性能進行深入分析。在社會宏觀層面,大學英語課堂的生態性主要表現在課堂教學環境、課程設置合理性、語言人才培養方案可行性等動態化生物因子。在社會微觀層面,大學英語課堂的生態性主要表現在教學設施的完備程度、課本教材內容的豐富性、師生交流深度等。整合教學生態環境對其的保障,利用再生推動力量構成完善的生態學課堂[2](54-55)。盡管目前大學生在整體改革上已經有較大的突破,但相關課程實效性的研究仍有較大留白,本文將以此為出發點,在生態語言學背景下,深入分析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方案的實效性。
2.創新高校英語課程教學理念
為了順應生態語言學背景下的辦學特點,高校整合校內英語課程教學現狀,調整校內辦學標準,按照英語教學的邏輯性規律及市場環境生態發展現狀,深入探索英語課程背后潛藏的文化價值[3](80-88)。在生態化課堂中將面向學生的英語課程教學近似看作學生對教學信息反饋的過程,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就業規劃與發展方向,向高校反饋教學意見,并同步增設了英語課程線上教學平臺與“第二教學”課堂。總體來說,高校將傳統的教學觀念轉變成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觀念,并將教學側重點調整為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與實踐能力。此時,高校英語課程教學已經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樹立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基本認知,可證明在生態語言學背景下教改措施對教學工作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調整辦學標準的過程中,高校考慮到教學面向的不同學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再次提出了對英語院系辦學特色的調整[4](1-7)。通過對學生傳遞英語語言的發展歷史文化,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信,通過對語言實用性的分析,增強英語教學中的協同育人功能。例如,可將大學英語教學從課堂延展至生活,通過增設校內“英語角”“英語交流基地”“英語在線交流論壇”等方式,形成校內辦學完善的知識系統,達到培養語課程教學創新能力的目的。
3.增強英語課程教學的針對性
基于大學生英語課程教學層面分析,教學目標的針對性可直接決定面向不同學生的教學效果。相比較高校的其他教學課程,英語教學課程設定的教學目標具備一定的特殊性[5](8-12)。其一,從終端輸出的教學效果時間角度分析,生態語言學視域下的英語教學課堂不但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課本學習內容,而且要求學生具備將英語語法應用于口語表達的能力。為此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在英語課程教學中最直接的實效性表述方式為,可有效增強學生課程學習的應用性。
其二,基于教學效果可行性方面分析。當代大學生具備不同的英語基礎知識功底,不同學生群體的英語基礎知識掌握能力不盡相同[6](33-45)。教師要通過多渠道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實際能力,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及對英語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切實增強英語教學課程的針對性。
其三,從教學目標的表現形式層面分析,為了確保教學質量,保障人才向社會的輸出,要求高校教學目標的設立不但要遵循實用性原則,而且要遵循認知性原則[7](43-49)。即實現高校設立的英語課程教學目標,學生需具備與市場接軌的能力,為后期就業發展打下認識基礎。通過將教學效果與教學目標整合,可掌握教學目標具備的內隱性與外隱性特征,這些無一不決定著大學生英語課程教學目標的建立需要圍繞理論與實踐協同開展。
此外,通過樹立學生正確的生態認知,可充分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真正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同時,通過在教學目標中融入“生態位”理論,學生可清楚地掌握不同教學目標面向的對象及發揮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英語課程教學目標的針對性。
4.豐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內容
在大學英語教學課程中,針對許多很難直接理解的語法與詞匯要領,往往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按照課本教學內容板書或口述講解。此種教學模式單一,學生難以對英語學習課程產生興趣,在生態語言教學觀念下,高校英語課程專業教師將獲取教學內容的路徑進行了適當延展,降低了重復性內容的反復教學次數[8](50-55)。例如:教師可利用大屏幕、計算機等多媒體教學設備,將語法整理成視頻或課件,上傳至線上資源共享平臺,結合微媒體教學視域下對復雜口語的分解功能,反復播放重點難點知識,確保高效利用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
在此基礎上,拓展教學內容獲取渠道,將互聯網上相關英語學習架構引入課堂教學中[9](34+36)。學生可利用移動終端設備在線或離線觀看教學視頻、檢索教學文件,加強對相關知識的掌握,通過觀看教師上傳的視頻查找口語表達中的不足,也可通過口語表達示范視頻學習標準的英語發音,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分析能力,使學生對英語知識點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此外,大學英語等級學習內容對于部分基礎能力較差的學生存在一定難度,加上等級性學習要求學生具備對語言的感性認知,除了拓展教學內容獲取渠道外,還可通過優化教學內容結構,遵循生物學等級高低,規劃英語課程內容的難易程度等方式,促進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增加英語學習的知識量,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考慮到傳統英語教學內容主要分為:英語語法與詞匯理論教學與英語口語能力表達教學兩個主要部分,僅此部分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不夠豐富。生態語言學視域下的英語教學可將教學內容從課本延展至社會中,相比傳統內容更加直觀,可以幫助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最快理解教師想要讓他們掌握的知識[10](27-30)。學生可直觀、多角度地觀看教師發布的視頻影像,從根本上減少英語課程教學中相同語法知識反復講解的次數,在減少教師重復性教學工作量的同時,有效提高課堂英語教學效率。總之,生態語言學課堂下英語課程教學最大的收益是讓學生全面認識自己的表現,通過反思不斷總結不足,使英語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5.保障教學方法在英語課堂中可實施能力
在大學英語教學課程中,為了全面增強學生英語學習能力,高校選擇利用教改工作,完善面向不同學生的英語課程教學方法。首先,生態語言學視角下的英語課堂更加注重課堂教學環境的營造。即教師在教學中扮演教學的主導角色,學生扮演課堂學習的主要角色,在課堂中,教師通過規劃多種生態因子,營造相對適宜的學習空間。在生態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引導的主要角色,生態因子是確保教學工作與教學方法順利實施的基礎。在生態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可為應用教學方法奠定較好的基礎。
其次,在生態學課堂建設中,高校整合了多元化形式的教學邏輯,提出了層次化導向教學方法。此種方法在教學實際應用中通常以問題為導向,要求學生在不斷實踐中探索問題的答案,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語言學習的層次結構。
最后,在生態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改進英語課程教學方式的方法,將育人側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方面。例如:根據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在學生掌握英語語法等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調整教學方向為英語口語教學。總之,通過劃分英語課堂中生態因子,優化英語課程教學結構,推進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真正提高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效率。
6.結語
生態文明作為推動經濟社會建設的主要動力,無論是在指導人類樹立價值觀或提供人類生存社會實踐活動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生態文化的完備呼喚著教育事業的變革。高校整合生態語言學,提出了對應的教改工作策略,將課堂作為小型教學生態圈,認為課堂的建設是依附于社會這個大生態環境的。為了積極響應生態社會的訴求,本文在生態語言視角下,分析了英語課程教學的實效性。通過分析可知,完善的生態教學課堂是創造和諧教學環境、設計多元教學方法的主要載體,通過這個載體,學生可完成自主學習過程中綜合能力與職業素養的有效提高,為學生后期發展規劃提供方向的同時,對教育產業的協同發展提供指導。在后期高校英語教學指導工作中,應嚴格遵循生態語言學理論,不斷實踐并完善生態英語教學課堂構建,逐步形成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市場。
參考文獻:
[1]李美霞,沈維.一部反映生態語言學最新進展的權威論著——《勞特利奇生態語言學手冊》述評[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9,41(04).
[2]孔冬秀.生態語言學視角下“一帶一路”國家話語參與者角色分析模式研究——以習近平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為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12).
[3]黃璐.從平行研究視角對比中外兒童文學作品中折射的生態哲學觀——以《哈利·波特》和《皮皮魯總動員》為例[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9(06).
[4]何偉,安德魯·格特力.生態語言學的學科屬性及其分支生態文體學——安德魯·格特力教授訪談錄[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6(01).
[5]魏榕,史蒂芬·考利.生態語言學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態語言學——史蒂芬·考利教授訪談錄[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6(01).
[6]趙蕊華.生態語言學視角下中國不同時期生態建設對比研究——以2001年和2018年《中國日報》生態文章為例[J].山東外語教學,2020,41(01).
[7]劉佳歡,高然.生態語言學的多樣化發展趨勢與超學科屬性(Ⅰ)——AndrewGoatly與StephenCowley教授生態語言學新思想[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4(06).
[8]高然,劉佳歡.生態語言學的多樣化發展趨勢與超學科屬性(Ⅱ)——“第二屆中國生態語言學戰略發展研討會”綜述[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4(06).
[9]劉麗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提升途徑——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9,5(04).
[10]王蕊.高職院校思政課專題式實踐教學實效性分析——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