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
[摘 要] 組織行為學是高校管理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在高校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課程組織和實施,隨著專業領域研究和實踐的發展以及信息化教學理論和實踐的探索,面臨新的挑戰和要求。本研究對CSSCI數據庫中有關“組織行為學”和“信息化教學”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搜集、整理和分析,深入探求“組織行為學”和“信息化教學”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在此基礎上提出該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的三個“三二”教學改革思路,希望為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改革發展探索改革之路。
[關鍵詞] 組織行為學;信息化教學;課程;三個“三二”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12-0084-03
一 引言
組織行為學是高校管理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在高校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課程組織和實施,隨著專業領域研究和實踐的發展以及信息化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探索,面臨新的挑戰和要求。本研究希望通過對“組織行為學”領域和“信息化教學”領域研究發展的文獻梳理和分析,探求高校該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在聚焦“組織行為學”和“信息化教學”研究發展的基礎上,本研究提出了課程信息化教學的三個“三二”教改理念,并試圖給出若干對策建議。
二 組織行為學相關研究發展
本研究以“管理心理”和“組織行為”為主題詞,搜索2019年以前CNKI數據庫中收錄的相關研究CSSCI核心期刊論文并進行分析。該領域相關研究,從引入我國至今,研究的數量和質量穩步增長和提高,日益成為管理學領域的熱點領域。很多研究結合國家、區域或者社會實體的發展實踐,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具有較好社會應用價值和意義。
1 關鍵詞分布和共現情況
本研究深入探尋了相關研究的關鍵詞分布情況和共現情況。較多出現的關鍵詞,除組織公民行為等一些基本詞匯外,主要為該領域不同層次的聚焦和新發展,譬如個體層次的心理資本、心理契約、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情緒和積極心理學;群體層次的角色外行為和群體認同;組織層次的組織學習、組織文化、組織健康、組織網絡、社會網絡、組織績效以及組織變革等。而關鍵詞共現分析指出,研究中共同聚焦的關鍵詞,除一些基本詞匯外,主要包括:影響因素、信任、心理資本、組織承諾、心理契約、積極組織行為學、工作績效和反生產行為等。關鍵詞共現網絡反映出相關研究盡管涉及不同領域,但研究較多涉及探討個體層面的情緒、壓力感受和反應(心理資本、組織承諾和心理契約),也較多探求個體層面的要素對組織行為和組織績效的影響。
2 研究的最新發表情況
從近幾年的最新研究內容分析,組織行為學領域日漸成為管理領域研究熱點;其中團隊行為及人格特質,也日漸成為該領域的熱點聚焦[1]。具體來說,在世界范圍內,關于組織行為學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個體動力機制、員工主動性行為、組織氛圍、工作團隊、個體認同機制以及包括惡性組織行為(包括辱虐管理、不文明行為和職場排斥等)在內的其他研究。同時,國內除具有以上相同研究趨勢外也聚焦了工作生活質量、績效、領導力、創新/創造力在內的熱點前沿[2]。
三 信息化教學相關研究發展
檢索2019年以前CNKI數據庫中有關“信息化教學”的CSSCI核心期刊論文,數據顯示,有關信息化教學從2001年開始持續增長,到2008年開始略有波動但總體上趨于穩定。應該說,相關研究,從2001年開始就收到教育領域的廣泛關注;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信息化教學的研究質量不斷提升,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
1 研究的關鍵詞分布和共現情況
有關信息化教學研究的關鍵詞,除一些基本詞匯外,關鍵詞較多出現的,主要包括:教師專業發展、信息化教學能力、信息素養、教學設計、教學模式、教師培訓以及策略與應用等。關鍵詞分布整體上來說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包括“信息化”和“技術”相關的基本詞匯的關鍵詞。此類關鍵詞主要表征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內容和特征。第二類,包括教師專業化發展、信息素養、教育技術能力、教師培訓、各類型教師等有關教師自身的關鍵詞。此類關鍵詞探討在信息化教學中從教師自身角度如何培養和提高教學信息化能力,開展教學信息化教學改革工作。第三類,有關教學設計、策略、應用、教學改革、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發展策略等關于信息化教學實施的相關關鍵詞。此類關鍵詞主要探求信息化教學如何開展和實施。進一步,研究也深入分析了關鍵詞共現情況。出現較多的共現詞,包括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學、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信息化、信息化教學能力、教育教學信息化教學資源、教學模式、信息素養、教學資源、教師培訓、策略、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改革、教育技術能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設計和基礎教育等。共現情況,也整體反映了本研究有關關鍵詞分布的分析。
2 研究的最新發展情況
有關信息化教學理論和實踐的最新發展,利用大數據、互聯網和spoc等技術成為信息化教學的一個趨勢。同時,適應新時代信息化教學的教師面臨什么樣的挑戰、應如何調整以及信息化教學的組織方式、培養重點和教學評價的改變,都成為理論和實踐聚焦的重點。李芒、鄭春萍等四位學者在其最新研究中指出在信息化教學時代教師在專業精神、知能結構、學習方式、人際溝通與教師生活等五個方面都發生了變化,高校教師要重新審視自我,調整身心,適應時代對卓越教師的基本要求[3]。王月會老師在自己的課程《商務英語文秘》教學中以工作任務為中心來組織課程內容,使用信息技術創建一定商務模擬環境,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各種能力和素質,掌握未來工作的相關技能[4]。陳峻、程建川、王衛三位老師也從自己的專業領域對信息化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研究指出“優秀的教育不應只是知識的灌輸,而應當是獨立思考人格的建立,或更主要的是科學思維方式的形成;信息化教學改革應重點關注如何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基于此思想,東南大學的交通工程專業,構建了數字化教學資源,加大課程教學過程的研討環節,為學生增加海外交流和專題講座,并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建設課程”[5]。胡小勇,朱龍,馮智慧,鄭曉丹等學者在研究指出教學評價的多元化(評價對象多元化、評價依據多元化和評價方式多元化)和發展性是信息化教學的發展特征[6]。
四 三“三二”教學改革探索
通過以上對“組織行為學”和“信息化教學”研究領域研究發展的文獻計量和內容分析,本研究認為組織行為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應該緊密結合以上兩者的研究發展進行。其教學改革的方向應為以組織行為學專業知識和理念為教學改革圍繞的核心根本,以信息化教學理念、知識和技術為教學改革探索之輔助實現的媒介和手段,實施三個“三二”探索。具體來說,包括:第一個“三二探索”——從“個體、群體和組織”三個層面著手的“教學知識體系”和“教學過程組織”兩個方面的教學改革探索;第二個“三二探索”——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著手學生“教”的參與和“學”的參與的兩個方面并進的教學改革探索以及第三個“三二探索”——從“學生自己”“學生以外其他同學”和“老師”三方力量獲得的知識形成與思維和能力培養兩提升的教學改革探索。
組織行為學課程是管理學專業核心課程,也是一門以“人”為研究對象講授知識、鍛煉思維和培養能力的課程。該課程從個體、群體和組織等層面幫助學生系統性的理解和分析組織當中的個體在組織環境下的心理和行為表現,以幫助其培養和形成一種思維和行動的能力在未來的工作中更好地預測、引導和影響員工實現組織目標。課程教改活動,應該緊密結合本課程專業特點借助信息化教學技術和手段從個體、群體和組織三個層面,著手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設計與組織革新變革,實施“三二”探索。
第一,借助信息化教學技術和手段,從“個體、群體和組織”三個層面探索教學知識體系的與時俱進以及實時的學生自主性吸收獲得。要把研究領域的最新發展,比如個體動力機制、員工主動性行為、組織氛圍、工作團隊、個體認同機制以及惡性組織行為等以及工作生活質量、績效、領導力、創新/創造力等熱點前沿及時的引入課程的知識體系中。同時,構建課程網絡平臺,實時更新豐富前沿知識,使學生們能夠不拘泥于課堂隨時隨地接觸、掌握該課程領域的知識更新。
第二,借助信息化教學技術和手段,從“個體、群體和組織”三個層面探索課程組織過程的變革和創新。變革課程組織過程,從傳統上以教師講授學生聽課被動學習的組織方式,變革為學生深入參與互動的組織方式,并引入企業管理方式和市場競爭機制,進行過程性成績評定和最終考核。教學中模擬組織實踐情境,學生分組完成若干實踐項目。在項目實施中,個體參與體驗專業領域的工作過程系統化教學;參與體悟項目管理角色扮演、團隊合作和團隊建設;參與體悟實際工作環境中的組織氛圍、情緒與文化,參與體悟工作壓力處理、領導與被領導和績效考核等等。在課程組織實施的全過程,教師利用微課、慕課等多媒體技術和手段增加教學引導;借助信息技術和手段,構建全方位網絡互動交流平臺、網絡記錄測評平臺,最大程度提高學生的互動性,并實時監控評價和反饋結果,給學生強化和激勵。
1 從三階段探索兩參與
會教是學會的更高層次。不僅應讓學生學會自主性學習,更應讓學生感受教學,進入學懂弄通的更高境界。使學生感受到“教學相長”。應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結合信息技術和手段,設計不同學習項目,讓學習經歷個人先自學然后組內互教再組外互教,循環推動直至全班都學會的教學相長過程,實施“三二”探索。
借助信息化教學技術和手段,教改中設計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項目任務,讓學生們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全過程參與“教”和“學”的活動。在課程開始前,布置小組前導性學習任務,讓小組自主性學習,制作視頻和展示課件,并展示、互動和分享。課程教學中,提問、互動以及完成各種項目任務,皆以小組形式完成。引入小組連坐回答,小組幫扶回答,以及小組間競爭回答等各種方式,引導組內和組間各種相互之間的“教”與“學”行為。課程結束后,借助思維導圖,讓學生歸納整理復習總結并自制微課素材分享學習,鞏固學習效果。在組織實施中,教給學生檢索下載專業數據庫資料,選取并剪輯編纂適合教學的多媒體視頻資料,制作微課、PPT等多媒體教學材料,并教會學生如何使用教室多媒體設備展示講解等。
2 從三力量探索兩提升
組織行為學信息化教學改革,應從老師、自己和其他同學三方力量著力,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提升,實施“三二”探索。教學改革,應運用包括“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學科基礎領域知識,對學生實施影響教學引導和教育。去除學生消極思想,糾正學生不良學習習慣,引導和培養學生更積極和建設性的思考和分析問題,并著重教授學生們好的學習方法和工具。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持續性自主性學習。同時,在課堂上促進學生們樂觀積極的情緒,打造一種良好的互幫互助的氛圍并倡導一種相互之間欣賞學習的風氣。讓一同學習的其他學生成為幫助學生更好學習的促進力量和補充力量,實現知識和能力的提升。促使學習“1+1>2”產生更大的合力。
同時,應著力對教師的培養。傳統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力量,但在新的教學改革中更應是教學中的提升力量和支持力量,不是單純的“教”者,而是設計者、監控者、引導者和激勵者。老師應該引導、激勵、驗證和啟發學生們更正確、更積極學習,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提升和能力的提升。這種不拘泥于主動性講授的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極大挑戰。教師應該首先立足培養自身良好的人格和情緒,提高自身的抗壓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和激勵能力;在此基礎上,不斷鉆研專業前沿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能力,更結合時代發展學習掌握各種信息化教學技術和手段,使信息化教學技術和手段為“組織行為學課程”所用,更好的服務“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的組織和安排。
參考文獻:
[1]張可心.組織行為學熱門研究領域的識別與分析——基于CSSCI核心期刊的OB文獻統計[C]//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復旦管理學獎勵基金會.第十二屆(2017)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2017:9.
[2]譚力文,伊真真,效俊央.21世紀以來國內組裝行為學研究現狀與趨勢——基于CSSCI(2000-2013)文獻的科學計量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1):154-160
[3]李芒,鄭春萍,李子運,唐軼.“互聯網+”時代高校卓越教師的核心特征[J].中國電化教育,2017(01):39-44+57.
[4]王月會.信息化教學技術在商務英語課程中的應用研究——以《商務英語文秘》課程為例[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7(01):105-109.
[5]陳峻,程建川,王衛.面向信息化發展的專業人才綜合能力培養改革——以交通工程專業為例[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8(S2):143-144.
[6]胡小勇,朱龍,馮智慧,鄭曉丹.信息化教學模式與方法創新:趨勢與方向[J].電化教育研究,2016,37(06):12-19.
(責任編輯: 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