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宇
摘要:疫情之下,線上教學已成為許多學校的選擇。教師應如何通過網絡進行教學活動并教授創造力成為教育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結合創造力中的4Ps理論、自決理論以及心流理論為網絡課程教授創造力提供了可參考路徑。
關鍵詞:創造力;在線教育;4Ps理論;心流理論;自決理論
由于新冠的爆發,許多學校不得不取消線下教學活動,并通過視頻直播和其他線上的方法展開在線教學。如何使用在線學習工具已成為教師和學生的新挑戰。但是,由于缺乏新冠特效藥,疫情的持續時間長。因此,弄清楚如何利用遠程課堂來提高學生的能力已成為學校需要關注的問題。
在教育方面,如何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是不可避免的議題。 (Craft,2003)認為,創造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將已有知識應用于不同領域的能力,這也是雇主希望畢業生擁有的技能。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沒有創新,社會將停滯不前。因此,有必要為未來的領導者教授創造力。
但是,如何利用遠程課堂教授創造力呢?為了探討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創造力應如何與教育相關聯。
(Rhodes,1961)提出創造力4Ps理論,他認為創造力由過程,產品,人和環境組成。 4Ps可以應用于教學領域。4Ps中的人可以是學生,老師或父母。環境可以是包括教室或家庭在內的教育環境。過程是教學過程,也是學生運用其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產品是學生努力學習成果:家庭作業,考試,論文等。
在分析如何使用在線課堂教授創造力時,我們可以將此理論作為框架。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扮演著主要角色,負責將知識傳播給學生。因此,教師都需要具備學術和互聯網使用的知識。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需要關注如何進行創新性教學。以下我將討論教育者如何在遠程課堂上進行創新性教學。
4Ps中的過程主要是強調利于培養創造力的認知和情感機制。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動機是增強他們以創造性方式解決問題的好方法。自決理論是關于動機的關鍵理論,對預測包括許多與學習有關的行為在內的自我調節行為有重大貢獻。(Deci&Ryan,1985,2000)該理論表明,個人動機的質量會影響人參與和堅持行動的程度。根據自決理論,動機可以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是指因為工作本身是有趣的,所以才進行參與,外在動機主要是為了獲取例如獎賞或表彰(Amabile,Hill,Hennessey和Tighe,1994:950)。
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對學習的內在動力,教師可以開放網絡討論區,也可以與學生單獨交談,以了解他們對課堂的期望,并參考學生的意見準備教學。當必須開展相對無趣的學習活動時,教師可以幫助他們理解該課程價值來幫助學生重視課程。因此,教師必須在課程中解釋清楚學習目標和課程價值。根據(Deci&Ryan,2000),內在動機與安全感和親密感緊密相連。他們發現老師的不關心會導致孩子的內在動機較低。因此,教師有必要為學生提供反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或作業來評論學生,以及與學習過程中不活躍的學生交流,以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和鼓勵。
關于培養學生的外在動力,獎勵和懲罰是激發學生專注于學習過程的方法。互聯網可以使獎勵和懲罰的可視化方式更多樣。例如,學校可以運行一個學習系統,在那里學生可以通過上課,回答問題,做作業以及幫助其他學生來獲得學分。學生獲得的學分越多,他在系統中的級別就越高。高級別的學生可以參與排名榜。對于未完成作業的學生,他們的級別會降低,并會被給予關于后果的警告。將游戲引入學習系統可以使學習過程更加有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外在動力。除了建立學習社區外,教師應通過鼓勵學生分享意見而不用“標準”答案批評他們來建立一個有利于分享思想的環境。此外,打開視頻可以減少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差距。
(Sisley,2015)提出如果一個人可以從事他熱衷的活動,就可以創造出心流狀態。在心流的狀態下,學習者的情緒是積極的。因此,如果教師可以使用他們感興趣的形式布置作業,則有助于學生達到心流狀態。例如,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如何理解某理論,可以是論文,設計產品,自制電影等。
參考文獻
[1]Amabile, T.M., Hill, K.G., Hennessey, B.A., and Tighe, E.M. (1994). The Work Preference Inventory: Assessing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5): 950-967.
[2]Craft, A., (2003) The Limits to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Dilemmas for the Educator.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Vol. 51, No. 2 (Jun., 2003), pp. 113-127
[3]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NY: Plenum Press.
[4].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 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 227–268. Doi:10.1207/S15327965PLI1104_01
[5].Rhodes M. (196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in Phi Delta Kappan, Vol. 42, No. 7, p. 307–309
[6]Sisley, R. (2010). Autonomous motivation and well-being: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workplace stress management. New Zealand Journal of Employment Relation, 35(2), 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