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芳
摘要:《財務會計》是高職院校會計課程體系中的核心課程,直接影響學生會計理論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從目前高職財會類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來看,加強高職院校《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是一件基礎且重要的工作。
關鍵詞:信息化;3+2會計專業;財務會計;教學
基金項目: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研項目(2017JZ01)“中高職銜接會計專業評價體系的研究”階段性成果。
伴隨人工智能、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互聯網+”、業財融合、財務共享、財務機器人等新的會計環境應運而生。從培養財會類人才的高職院校來看,加強高職院校《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是一件十分基礎且重要的工作。
一、高職3+2會計專業學生的主要情況
高職學校3+2的生源是逐年增加,他們是00后,身處互聯網時代,視野開闊,思維發散,能力無限。本文僅從課程教學的角度分析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現象。
(一)思想單純,行為糊涂
3+2會計專業的學生思想比較單純,心地善良,各種各樣的道理清楚明了,一般不曠課,作業按時交;但是學習能力差異巨大,遇到困難喜歡躲避,不會主動學習,需要像小學生一樣管理。
(二)一看全會,一做就錯
3+2會計專業的學生之前在中專階段已系統學習《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等課程,個別學生甚至參加過省會計技能大賽取得優異成績。進入高職的《財務會計》課程,發現貨幣資金、應收票據、交易性金融資產、固定資產等知識太熟悉,輕視課堂教學,待到老師提問、寫作業時抓耳撓腮、左顧右盼。
(三)移動智能設備依賴過重
3+2會計專業的學生人人必備移動智能設備,少數同學甚至智能手機、IPAD、MINI電腦一個都不少,抓緊每分每秒操作設備。客觀說大學生正確利用網絡借助智能設備學習是值得提倡的,學習無時間地方的限制,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事與愿違,他們用移動智能設備來打游戲、刷斗音、追劇等,與正確方向偏離了。
二、高職3+2會計專業《財務會計》課程教學的探討
財務會計課程是會計學的核心專業課程,是基礎會計學的后續課程,也是財務管理、高級財務會計、財務報表分析等多門專業課程的先修課程,所以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效果會影響專業課的整體教學水平。[1]
(一)班級設置
3+2會計專業的學生應單獨組班,人數約為36人,不能與普高的學生混班。單獨編班,便于教師依據3+2學生的情況開展教學,安排進度,利于師生課上課下互動,促進教學效果提升。在條件成熟時甚至可以嘗試分層次教學:一部分參加過省會計技能大賽培訓的學生各個方面都很突出,適用一種教學方式;一部分學生在中專接受日常學習,各個方面正常,適用另一種教學方式,靈活安排。
(二)師資安排
3+2會計專業的學生不同于普高生,在師資安排上要側重考慮教學經驗、專業知識、實踐能力、教學理念、信息化水平等因素,這樣才能為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配備優秀的教師。
(三)教材選定
一本好的《財務會計》教材應以會計準則為指南,以學生需求為中心,在通俗易懂的同時又不失嚴謹的表達出會計的業務處理方法。[2]目前市面上緊跟會計政策變化且高質量的適合3+2會計專業的《財務會計》教材基本沒有,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兼顧理論知識與企業財務相關崗位的需求,自己動手編制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提供學生使用。
(四)課程實施
借助各種教學平臺開展教學。
1.總體想法
借助各種教學平臺講授《財務會計》,一方面可以適應信息化教學的要求,一方面比較符合3+2學生的情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把線上(課堂)線下(課前課后)學習串聯起來,增大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優化45分鐘課堂教學的效率,師生之間的互動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
2.具體教學情境實施——以財務報表為例
第一步:教師提前8天登陸掌上高校學習平臺發布思考題:觀看財務報表編制的視頻,看后思考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的編制方法是什么,分小組以PPT方式完成。教師通過后臺隨時查詢每位學生的登陸時間、次數、聽課時長,以此作為期末總評成績的構成之一。
第二步:學生登陸掌上高校學習平臺接收思考題,通過平臺里的資源開始課前自我學習。3+2的學生在中專時已學習了關于財務報表的相關知識點,但學生之間的差異兩極分化嚴重,有的掌握牢固,有的一問三不知。利用線下時間,不同的學生依據自己情況學習,如果自己已會可以一帶而過,如果自己不會可以反復學直至自己學懂為止。教師在線下要引導、督促,適時發言帶領學生展開互動,推動任務進程。
第三步:教師、學生共同在教室利用2節課完成思考題。學生采用分小組的方式圍坐一起,請每個小組派一名學生以PPT的方式展示學習成果。每個小組展示后要接受老師同學的提問并解答,師生給講解的小組評分,負責講解的同學是有加分獎勵的。一輪下來,六個小組分別匯報展示,大家相互學習提問,涉及報表的基本知識學生普遍掌握;教師根據六個組的匯報把沒有講到但知識點又重要的給所有學生講解分析。最后,教師發放評價表,學生之間相互評分,評分的項目包涵小組之間評分、小組內部互評、個人自評等。
第四步:教師帶領學生到信息化實訓室,利用4節課通過網中網平臺完成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選做)的編制。這個操作任務必須每一個學生完成,針對學生層次不同達標要求不同,優秀的學生得分90分以上(完成現金流量表加分),中等學生得分80分以上,一般學生得分65分以上。實訓后教師在全班宣讀得分前五名的學生,激勵所有學生的學習潛力;結合實訓情況教師應把易錯、難點的操作再次強調,要求每位同學課余時間總結。
第五步:教師利用兩節課時間完成以下任務:一上課大約30分鐘利用掌上高校或學習通進行小考試,內容以助理會計師的難度及題型測驗,隨測隨出成績,教師花15分鐘挑重難點講解;40分鐘要求所有學生把此學習情境的內容以書面形式的總結,最好是言簡意賅的思維導圖的形式;最后5分鐘展示成果。
3.說明
會計報表采用這種教學方式一是3+2的會計學生對會計報表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二是報表需要學生既要掌握理論知識還要有實際動手編制能力,三是借助平臺可以課上課下相結合,調到學生積極性,有小組合作有人人動手,有理論有實操,盡可能把教學效率最大化;四是教學步驟可以調整,可以先去實訓室編制再到課堂小組展示,視情況而定;五是《財務會計》的內容量偏大,其它的知識點也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設置安排;六是課程的過程性考核是最終期末成績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
(五)課程評價
根據課程標準,考核應貫穿于課程教學全過程,成績由過程性考核與水平性考核兩部分組成。過程性考核占考評成績的50%,水平性考核占考評成績50%,具體內容見表1:
作為一名在高職教學一線的教師,長期從事會計相關教學,與時俱進,嘗試各種教學模式,不斷學習改進。本文探討了借助信息化手段對3+2會計專業《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期望與同行在教學實踐中多交流,共同探索高職教育的前進。財
參考文獻:
[1]崔燦.SPOC混合教學模式在地方高校中級財務會計課程中的應用[J].商業會計,2019 (11):126.
[2]楊應輝.《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9 (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