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麗瀅 劉麗 寧寧
摘要: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類課程是為了培養學生具有創新思維,運用創新方法,組建創新創業團隊,善于識別創新創業機會,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形成創新創業的精神體驗,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大中國夢貢獻力量。
關鍵詞:創新創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挖掘,運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2016年12月7日-8日)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創新創業從本質上說是將有價值的想法變為現實,創新創業體現了新時代馬克思主義者進行改造世界的重要的實踐形式和思維方法。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和落腳點都是育人,兩者都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教育形式和途徑,二者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體現了同向同行,在世界觀上同根同源,在方法論上異曲同工。
一、突出“學生中心”地位,將“課程思政”融入創新創業課程教學中
創新創業課程強調學生的學習體驗,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產生對教學內容達到內在的實質性的個性體驗至關重要。因此創新創業課程要實現“以知識為中心”向“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重心轉移,實現從“教師主體”向“學生主體”的轉變。教師作為創新創業知識的傳遞者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從事創新創業實踐的“引導師”,做到以真誠的態度感染學生,善于發掘學生的個體優勢,鼓勵學生的獨創性,發展學生的健康個性,激發學生從事創新創業實踐的情感。因此,在“課程思政”的維度上,做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用。
二、貫穿弘揚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學內容,形成思政體驗
創新課程可以將“創新創業”的思維與學生的“職業”與“事業”的規范發展相連接,形成課程的“人生化”導向,引導學生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改造自身主觀世界,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如筆者在《創新基礎》課程教學中設計了“開學第一課”環節,講授了創新(創業)與人生方向設計-人生方向的五個層次,為學生展現了“任務-工作-職業-事業-人生”這五個人生方向的層次關系,引導學生由“就業”的人生視角轉向“創業”的人生視角,體會由“任務-工作-職業”(就業視角)向“事業-人生”(創業視角)的轉型是實現人生價值的終極目標,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實踐邏輯、人生邏輯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內生動力。在課程教學內容中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關內容,如講解突破經驗式、書本式思維定勢時,運用毛澤東帶領中國共產黨人突破了蘇聯十月革命依靠城市暴動取得成功的思維定勢,在客觀分析中國國情的基礎上,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案例的使用即達到了使學生了解中國革命的歷史,又貼切的舉出符合課程教學內容的案例內容。在創新創業團隊部分講述了《中國最牛創業團隊——中國共產黨》這個案例,使學生能夠明確,在中國偉大革命事業這個艱苦卓絕的創業過程中,中共一大這13人的“創業”班底的價值意義,形成創新創業團隊是成功從事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關鍵。將“課程思政”的理念貫徹落實。
三、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機聯動,深化課程思政體驗
一是引導學生在“第二課堂”活動中開展自主探究的創新創業類社團活動,使學生能夠更多的關注國家宏觀創新發展政策,行業企業技術創新成果、創新創業領軍人物的人生故事,引發學生思考,集聚創新創業正能量,營造創新創業的積極氛圍。
二是組織創新創業競賽,通過課程教學過程中對“合作式”學習產生的創新團隊的進一步指導,如筆者基于《創新基礎》課程教學,引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軟件工程專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學生結合行業產業需要,胸懷民生社會等從事軟件開發等技術工作,尋求“技術的溫度”。報名參賽學生中提出了基于學校提升黨員、發展對象、積極分子的“智慧黨建”微平臺的創意,創造性的提出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志愿服務活動、學生黨建活動的成果等進行分享,成為凝聚先進學生、展示優秀事跡的平臺,同時也能夠成為基層黨支部開展黨員日常管理的平臺。使學生能夠明確,社會是我們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土壤,只有在充分了解國情民生的基礎上才能夠使創新創業插上理想的翅膀,展翅高飛。
三是構建“學習共同體”,開展工作室教學模式,實現“專創融合”將第一課堂建設與第二課堂建設相結合,開展創新創業類主題實踐活動、學習分享活動、讀書活動等凝聚學生學習動能,利用第二課堂平臺進一步引導、激發優秀學生進入“創新創業工作室”進一步學習,參與高水平創新創業類賽事,營造濃郁的創新創業教育氛圍。
四、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挖掘與運用的反思
一是強化專業課程的價值引領,創新創業課程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挖掘與運用非常必要,解決以往在課程教學中出現的專業課程只管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認為“價值引領”僅僅是“思政課”的任務和責任的“兩張皮”現象。創新創業課程在培育大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大學生創業精神為根本價值體現,與思想政治教育達到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一致的。兩者具備融合的“觸點”,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的同頻共振。
二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中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有機融合,將理論邏輯、實踐邏輯、人生邏輯結合起來,講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中國創新創業故事”,激發學生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內生動力。使專業課程在育人層面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
三是改變原有課程理論授課的固化模式,開展“師生同創”,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體驗活動,以案例分享討論、角色實踐體驗等方式展現,將學生從單純聽,被動接受轉向主動體驗。
四是改變原有第一課堂單一載體的的育人模式,實現創新創業課程的“橫向貫通”,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機聯動,實現專創融合。
參考文獻:
[1]馮林主編.《大學生創新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7.
[2]朱燕空.《創業學什么——人生方向設計、思維與方法論》.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6.3.
[3]朱燕空.羅美娟《創業如何教:基于體驗的五步教學法》、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1.
[4]蒂姆?克拉克、亞歷山大?奧斯特瓦德、伊夫?皮尼厄著,畢崇毅譯.商業模式新生代(個人篇):一張畫布重塑你的職業生涯[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年.
[5]張凌燕著.設計思維——右腦時代必備創新思考力[M].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年.
基金項目:2018年度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校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項目《課程思政視野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教學案例資源的挖掘與運用》(課題編號:SZ2018Y13),項目負責人:康麗瀅。
(作者簡介:康麗瀅,副教授,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劉麗,政工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寧寧,講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世界經濟學,西方經濟學,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