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鐵梅
摘要:再教《社戲》,挖掘“民俗”傳統文化元素,通過仿寫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關鍵詞:挖掘;民俗;仿寫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4-0169
魯迅的短篇小說《社戲》一直被入選初中教材。
2001年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下語文教材將它安排在第四單元。
2017年教育部審定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下語文教材將它安排在第一單元。第一單元有文章4篇,講讀2篇,除魯迅的《社戲》外,還有賀敬之的《回延安》,自讀2篇,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吳伯簫的《燈籠》。還有“學習仿寫”的寫作訓練、“應對”的口語交際。這個單元的單元提示是:“民俗是民間流行的習俗、風尚,是由民眾創造并世代傳承的民間文化。本單元的課文,或表現各地的風土人情,或展示傳統文化習俗。我們能夠從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風情畫卷,感受到多樣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價值和意義。學習本單元,要注意體會作者是如何根據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的;還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新老版本的比較,不難看出,教材的編排越來越科學合理。無論是所選的文章,還是寫作的訓練等,新教材都更加有體系,使教者、學者都更加有章可循。
新學期在師生度過愉快的寒假后如約而至,《社戲》是新學期教學的第一篇課文,又是敘寫魯迅的故鄉浙江紹興民俗的一篇文章。于是筆者這樣導入新課:“同學們,社戲是大文豪魯迅的故鄉每年所演的‘年規戲。我們的家鄉長沙也流行許許多多的習俗、風尚。你們知道哪些?能說來聽聽嗎?”筆者的話音還未落,教室里立馬炸開了鍋。“過年放鞭炮、吃團圓飯”“春節貼春聯”“除夕守歲”“除夕長輩給壓歲錢”“春節拜年”……說的全是與過年有關的習俗,孩子們顯然是還沉浸在過年的喜悅當中。“除了與春節有關的習俗,你們還知道哪些呢?”在筆者的引導下教室里又一次沸騰起來。“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插菖蒲”“中秋節吃月餅、賞月”“重陽節登高、賞菊”……滔滔不絕地說著家鄉的習俗,滿滿的自豪感、幸福感寫在孩子們的臉上。“這些民俗是我們的祖先創造并世代傳承的民間文化。我們家鄉的人民傳承著民俗,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現在讓我們領略大文豪魯迅家鄉的看年規戲的習俗吧!”在筆者的提議下,學生興趣盎然地閱讀起魯迅的《社戲》。
以前教《社戲》,就純粹地把它當作一篇小說來教,當作一篇回憶童年美好生活的小說來教,而忽略了“民俗”這一傳統文化元素的挖掘。蔣方舟在《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中說,故鄉是用來懷念的。故鄉是用來美化的。故鄉是用來失望的。筆者在課堂上對學生說,故鄉是用來欣賞的,故鄉是用來贊美的,故鄉是用來熱愛的。
小說的教學,一般都會從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入手。
筆者在分析“月下偷豆”這一情節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一情節要不要刪去?難道是教我們可以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嗎?”通過熱烈的討論,學生明白了“羅漢豆并不是無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們齊心協力做好的,因此便變成了無法再吃到的好豆。社戲也并不是引人入勝,但看戲時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變成了無法再看到的好戲。童年的快樂、甜蜜,也變成了永恒的回憶。所以不能刪掉”。之后筆者因勢利導,作者在這里并不是告訴我們做人可以不誠信,我們的國家富強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但做誠信老實本分的人的原則始終沒有變。
筆者在分析“環境”這一要素時,著重引領學生賞析“月夜行船”和“月夜歸航”這兩幅美景圖。不難發現,大作家魯迅運用了“寫景抓住景物特征,調動多種感官,運用比喻修辭”的寫法把景物描寫得生動形象,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又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無獨有偶,啟發學生回憶朱自清在《春》一文中描寫春風圖也是運用了此手法。
課后,筆者根據單元提示的“注意體會作者是如何根據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的”要求布置了一項片段仿寫的作業。
為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更好地烘托人物心情,我們要將景物描寫得生動形象,請仿照“寫景抓住景物特征,調動多種感官,運用比喻修辭”的寫法,寫一段景物描寫,100字左右。
仿寫是初中生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一篇好文章,在寫法上總有值得模仿、借鑒的地方。初中生寫人記事的文章為主,行文中很少有景物描寫,特意單獨進行景物片段描寫,意在使學生學會如何把景物寫活,在以后的作文中有意識地穿插景物描寫。
教完第一單元關于民俗的文章后,筆者的作業設計:
以家鄉的民俗為寫作題材,模仿第一單元文章的寫作手法,
(比如:根據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抓住景物特征,調動多種感官,運用比喻修辭寫景;點面結合描寫宏大的場面等。)寫一篇作文,自擬文題。不少于600字。
仿寫雖然只是學生寫作入門的途徑之一,但如能根據內容和表達的需要,選擇和確定具體的仿寫點,再去琢磨自己怎樣去仿寫,還有些變通和創新,那么還應為他們寫不出真正的好文章而發愁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渠道,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呂叔湘先生認為:“一個人的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葉圣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由此可見,仿寫的首要環節是選范文來作深入體會。教材選文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學習抒情達意,學習表達方法。教材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和彈性,教師應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用教材教作文,充分挖掘教材中能讓學生練筆的巨大的空間,創造性地設計練筆機會,激發學生的練筆興趣和想象力,以讀促寫,積極開發學生的創造才能。“仿”是途徑,“創”是目標。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我們教師要突破傳統的按部就班的教學方式,多方位、多渠道探索多種新的教學方法,使語文課堂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命力。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縣天華中學4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