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藝術設計的歷史流變與建筑學有很大的關系,新的美學沖擊不斷影響著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從園林設計到大型場館的布局再到家居裝飾設計,都在隨著人們物質基礎的不斷增長而發生著變化,越來越多的西方的審美方式開始出現在設計中,但由于歷史的原因和民族心理的原因,這種將西方審美強加在中國是生活環境中的效果并不好,人們開始呼吁傳統文化美學的回歸,呼吁更為貼近自然更加適合中國人審美的裝飾設計,應用在現在的環境藝術設計當中,為每一個中國人營造舒適且適合的建筑群落,同時樹立民族的歷史感,為傳統文化的回歸打下基礎,從優秀的傳統文化美學中汲取養料,為新時代的設計師們打開新的視野,尋找新的靈感。在這樣背景下,筆者結合實際工作中經驗,翻閱大量有關于傳統文化美學的資料,并參照實際的園林建筑設計思路,談論了傳統文化美學在現代環境藝術中的應用實策。
關鍵詞:傳統文化美學;環境藝術設計;現代;運用策略
現代的設計師在現代環境藝術的設計中,越來越感到遇到了瓶頸,亟需打開新的思路。基于此,筆者結合實際,首先論述了傳統文化中的美學觀念,其次談論了中國傳統文化美學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思想流變,最后結合實際,在翻閱大量相關文獻和參考實際設計例子后,論述了傳統美學文化應用在現代環境設計中的實際策略。
一、傳統文化中的美學觀念
美學的概念來源于西方哲學體系,中國古代沒有對應的詞語,但是卻能從中尋找到自己獨有的一套理論。中國悠久的歷史,朝代的興衰決定了不同的美學觀念。很多哲學家認為,文化精神是促進文化歷史發展的主要原因,在美學方面亦是如此。中國古建筑可以算是藝術殿堂上的明珠,是所有關于結構、裝飾、書畫等審美的集合,最大程度發揮工匠的能力,發揮技藝工藝的效能,形成了獨特的建筑審美觀念。幾千年以來,中國的藝術家們一直遵從主結構不變,巧妙地組合其他空間群落緩慢變化,形成了以園林、宮殿等為主的獨特藝術環境。同時美學的思維更是中國古代環境藝術設計的主心骨,藝術家們將優秀的思想內涵深入建筑以及建筑群的布局當中,不斷將詩詞書畫當中的“物境、意境”融于到平時的建筑環境設計當中,同時將儒家、佛家、道家的審美思潮巧妙地加入起居生活的步調之中。各朝各代的審美風格也在發生變化,宋明之后,由于統治階層的進一步固化,隨之而來就是宋明理學影響下的審美思潮,中庸的思潮開始流行,講究調和、常道的思維開始占據主導地位,這一時期形成的獨特美學觀念對后世的影響很大,也是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可以大批借鑒的思維方式。
二、傳統文化美學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發展
(一)關注傳統美學中的時空觀念
很多領域都在關注有關于“時間”概念的問題,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的專家也在考慮這個問題。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人們的觀念越來越復雜化,但整個世界的狀態是走向一體化。對時間問題進行研究,一直是理解世界總體的不二法門,在古代美學觀念里,這也是重要的研究點,對后世的影響非常深遠。在哲學的觀念里,時間與空間是基本的概念,哲學的歷史上,空間和時間的位置不近相同。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而時間則是一切物體存在的方式,如人類在建筑物內活動,就要考慮時間的觀念,古代文化美學這方面的體現的有很多,如意境的概念,就涉及這個兩方面,同時關注人的體驗,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如何平衡這兩者的重心,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二)關注傳統美學中的園林與生命觀
人們常常認為,古代人是在古代園林的建設和建筑的營造中,只是對“自然山水”的單純復制,把大山大河造小,放在自家的庭院里,把宇宙簡單的放在自己的心中。但其實這個觀點就是錯誤的,以致于在長久的現代環境設計中,一般的設計師,單純地這樣認為,依從這樣的觀點,想當然的認為就是為了自然而自然,將山水元素以及古代裝飾、家具、文玩這些元素加入到設計當中,仿佛自己繼承了古人的審美思維,但最終卻弄成了四不像,沒有考慮古人真實心理狀態和審美趣味。傳統的文化美學注重生命觀的思維,比如,在古人的思維,天不是簡單地以人角度出發的客體,天也有自己的生命,四季變化就是他生命形態的體現,在園林的構造中,不光是簡單的模仿,更多是對于生命的理解,對于四季的體悟,對于自然的遵從,這些都是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理念需要進一步學習和考慮的。
三、傳統文化美學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實際應用策略
(一)傳統文化美學中色彩和形態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
傳統園林景觀的設計中,最講究的就是色彩的搭配以及形態的協調。在古人的思維里,人們更都愿意生活在自然環境中,與自然和平相處,講究的是天人合一的狀態,心平氣和才是真正長壽之道,只有色彩穩定協調,才能促使人的內心平和,在這一點上古代建筑設計充分考慮了們這方面的需求。人與自然的從來都是密不可分,人不可能離開自然,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當中,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也更加關注人們這方面的訴求,可以在古代設計中進行借鑒學習。在自然界中,往往我們接觸的都是純度較低的顏色,在裝飾環境設計中,可以多用這樣的顏色,人眼更容易適應,而顏色鮮艷的物體,更容易刺激人的眼睛,造成人眼的疲勞。在傳統文化美學中,古人非常注重這方面的考量,紅色和綠色的使用就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萬綠叢中一點紅就非常協調,萬紅當中一點綠容易造成人的視覺刺激過大,這與古人講究的意境密不可分,同時也從生活家居的舒服出發,更能與自然平和相處。
這種審美觀念可以應用在現代環境設計當中,選取不用的情境,看人們適合什么樣的視覺感覺,比如在餐館、博物館等現代化建筑的設計中,如果能夠考慮到燈光顏色等方面的協調統一,是非常加分的。另外自然里幾乎筆直平滑的物體,中國古代審美也特別注重裝飾性物體的形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假山、景觀山一類的裝飾物,貼近自然的形態,更能給人以充足安全感。另外,多種曲線的使用,例如曲面向上的屋檐,這些也都體現了古代審美觀念講究自然和諧的設計理念,使設計的整體性更加協調。
(二)傳統文化美學中材料和空間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
環境藝術的設計離不開材料的使用,而要考慮整體的效果,就更離不開整體空間的搭配,這兩者相輔相成,材料的使用會影響整體空間的搭建和呈現的效果。在傳統的中國建筑以及園林設計中,木材、石材這兩種材料的使用較多,同時也有泥土的使用,這集中展現了人與自然的親和關系,集中體現了古人的審美文化,古人非常重視材料結構之于人類生存的考量。譬如,木料在中式建筑中的大量使用,就是古代人的審美智慧,從環境方面進行的考量,古代中國可以產出大量的木材,取之于林,在山間林間營造木結構建筑,不僅是從生理方面的考量,可以更親近自然,同時可以節約勞動力,最后木結構穩固的特性也更適合人們長久地居住在一個地方。《周易》中有五行之說,木屬性是五行基礎之一,構建了中國人統一的思想理念,木結構不僅是外在美的體現,同時也是內在心理的審美趨向,最終成為民族性格,成為獨一無二的審美風格。在現代的環境藝術設計中,也要將民族性考慮進去,從材料出發,尋找更適合國人的建筑材料,體現審美精神,尋訪天人合一的精神,或者說在城市的建筑群落里,用材料營造自然化風格的景觀建筑等。而在空間的打造方面,古代文人、匠人早已形成了自己一套獨有的審美趣味,小到詩詞、書畫,再到家具裝飾,大到整個建筑的營造以及園林的布局,都滲透著中庸的思想以及留白的思維,尋找空靈的感覺,超然物外又和諧統一的空間構造最符合國人的審美觀點。這種思維在現代環境設計中,更應該得到體現,比如在博物館等大的場館的設計中,就可以嘗試這種設計思維的應用。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美學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又一次綻放智慧的光輝,在新時代的環境藝術設計領域,越來越多的相關從業者開始借鑒傳統的美學思維,取其精華,將建筑設計與園林設計中隱含的優秀思維,創新性地加入到自己的設計中,并取得不錯的成績,本文以此為背景,論述了傳統美學實際應用的策略,希望可以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可借鑒思路。
參考文獻:
[1]陳書琴.基于傳統農耕文化的當代設計美學思考[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30(05):159-160.
[2]韓毅.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分析[J].現代園藝,2019(02):115-116.
[3]連夢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探討[J].大眾標準化,2019(14):98+100.
作者簡介:
桓林濤,男,漢族,河南平頂山人,本科學歷,初級職稱,助教,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