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薇
(安徽省桐城市江淮工業學校 安徽桐城 231400)
中職學生文化課基礎普遍較差,這是不爭的事實。大多數選擇到職校來的學生,初中普遍都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態度不端正甚至有厭學情緒等等,存在諸多問題。進入中職后,化學課程內容難度較初占中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這也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降低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確實是每一位中職教師所面臨的難題。從1995 年至今,我從事職業教育已經有二十多年,對職業學校多年來的發展變化情況以及學生的實際狀況也都有較深的了解,也總結了一些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各方面打破教學瓶頸,上好中職學生化學課的方式方法,大致有以下幾點:
萬事開頭難。想讓今后的教學順利進行下去,我想我們并不急于傳授新知識,而是首先要跟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只有獲取了學生的信任和理解之后,我們才能更好地進行下一步的教學工作。所以我想在新學期的第一課,我們教師所要做的功課首先是如何跟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如何和學生彼此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不必急于講授課本內容。我想我們首先可以和學生認識和討論一下關于他們對化學這門課的看法。其實,初中化學難度并不大,內容也比較淺顯,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化學應該不是他們最薄弱的地方。抓住這一點,也就使我們與學生之間有了交流的基礎。教書先育人。所以首先我們要跟學生強調的不是讀書而是做人。哪些范疇屬于做人呢?比如言而有信、說到做到。教師要首先向學生保證,在任何情況下,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他們,解決一切問題。包括學習和生活兩方面,而不僅僅是簡單教學。尤其住校生,大多數的父母都不在身邊,甚至從小不在身邊缺少父母的陪伴。他們內心里缺少父母的愛,這個時候我們教師就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來承擔起一部分父母的角色,也只有這樣才能獲取學生的信任和敬愛,有了良好的師生關系才是良好學習的開端。
目前,就整個職業教育的大環境而言,高職的擴招對生源爭奪激烈。這也使得中職院校為了確保自身的長久可持續性發展,不得不降低門檻,很多中考落榜生幾乎可以無條件入學。這也導致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較差,整個學校學習氛圍差。而中職院校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加難以發揮,學生的自控能力更差。有些學校選擇了高中化學教材,其實對于基礎薄弱的中職學生并不合適。教材內容難度大,使他們的學習感到吃力,甚而逐漸喪失對學習化學的興趣。所以,選擇一本適合中職學生的化學教材顯得尤為重要。既要有內容,又要淺顯易懂,難度不能太大。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最好不要急于上新課,而是先花一兩周的時間幫助學生回顧初中所學內容,加強中職化學和初中化學之間的銜接。因材施教,準備幾種不同的教學方案,針對不同學力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呢?我想,應該多從我們身邊入手,尋找他們感興趣的化學內容。其實隨著科技的發展,化學無處不在。比如,現在非常流行的各種養生之道。我們吃的食品,無論對身體健康的,還是不健康的,都跟化學息息相關。食品中含有的各種添加劑、蔬菜中農藥的殘留、大氣污染等問題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教學內容。其實我們人體就是一個最精密的化學工廠,每分每秒都在進行著許多的化學反應。這些都可以制作成視頻,播放給學生看,引起他們對化學的興趣和關注。另外,在純理論的化學教學中,教師要設法做到由淺入深,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和我們的化學實驗方法。比如鐵及其化合物的知識教學,教師可以從大家熟知的“貧血”這個概念入手,補血藥品中含有哪些化學成分?可以用實驗探究的方式和學生一起共同探討,引起學生對鐵及其化合物內容的興趣。從而引出“鐵三角”關系,在學習中探討,在探討中學習。從而不知不覺中就達到了我們的教學目的。而對于微觀物質結構的教學,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并帶動學生一起來制作模型,增強他們對概念的感性理解。同時,我們還可以制作一些優秀的課件,以動畫視頻的方式展現微觀世界的化學反應,加強學生對微觀世界的理解和想象,增強教學效果。
相對而言,中職學生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他們文化課知識的薄弱,他們青春期的叛逆,都似乎比別的高中學生更為突出。這也就加大了我們中職教師的教學難度,也使中職教育任重道遠。當面對比初中課本難得多的教學內容時,他們可能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這時候我們教師應該以人為本,用足夠的耐心去一遍遍地講解,直到大部分學生能聽懂接受為止。而課后對于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我們也要多鼓勵他們勇敢地開口請教老師和同學。當學生獲得哪怕只是一點點的進步時,教師也應給予適時的表揚和鼓勵,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回答錯誤時,我們也不能給予打擊和嘲諷,而是耐心糾正、正確引導。
總之,我們每一位中職教師都必須做到對我們的學生傾注更多的愛和關心,傾注更多的耐心和時間。作為化學老師,我們既要上好我們的每一節化學課,也要讓學生在學到了知識的同時又學會了做人。無論課堂內外,我們都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課堂內,我們要講究教學的方式方法;課堂外,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課外實踐活動乃至學生的課余生活、健康狀況、心理狀態都應該成為我們教師關注的內容。全方位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況,及時關注他們內心的變化和需要,從源頭上改變學生的思想狀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他們從學習中找到快樂,找到自信,才是保持他們持續性學習的原動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