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華珍
(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實驗學校 江蘇蘇州 215000)
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生或群體,為了達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動上相互配合的過程。小組合作是在班級授課制背景下的一種教學方式,即在承認課堂教學為基本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教師以學生學習小組為重要的教學組織手段,通過指導小組成員展開合作,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達到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的目的。
目前學校的分班都比較合理,男女生的比例相對都比較的協調。班級的總人數控制在45 人以內,這對于分組來說是一件喜事。老師們可以按男女比例,成績,學生的管理能力進行科學合理地分組。目前我校是小班制教學模式,班級總人數控制在30 人,男生15 人,女生15 人。我按班級的情況嘗試了兩種分組制度:首先確定組內人數,4 人一組是最科學合理的,每次任務都能共同參與,保證每位學生都有事做,這是合作的首要目的。之前也嘗試過6 位同學一組,但在完成任務時,有的同學就會無事可干,發呆,甚至是聽其他同學發言,自己不動腦。其次是組內成員的選定,這是最難的,同時也是小組合作能否起到作用的關鍵。在選擇成員中我進行了這樣2 種嘗試:第一種是每個小組有一位領導力,成績相對比較好的同學作為組長,起領導作用。把班內學生分為6 組,每組4 個人,選擇6 名組長,在每次任務中,組長要起到主導作用。這是利用一人牽頭引眾人的作用。第二種是小組成員的水平相當,成績好,領導力強的同學為一組。在完成任務時,他們針鋒相對,互相碰撞出絢麗多彩的火花。相對成績及水平相當的同學為一組,雖然有時他們無法立刻解決遇到的困難,但是他們同心協力,想出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也是培養他們思考的好習慣。不管是哪一種分組方式,我都會進行組與組之間的競爭,有勝必有獎,有時學生僅為一張貼紙,他們都會很努力很興奮,爭取為小組爭光,借此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及榮辱感。
在英語教學中不難發現,學生對于新授課都比較的感興趣,由于新授課內容豐富多彩,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而對于習題課的講解,卻是索然無味。一方面是它不像新授課那樣的形式多樣化,也沒有過多地具有吸引力的新知識點。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喜歡在課上動起來,做小演員。然而習題課的講解只能讓學生端正地坐著,聽著甚至是重復了很多遍的知識點,同時習題課的講解基本以老師講題為主,學生聽題。成績不是很好的同學,他們有時一個走神,則一題已經講解完成,從而導致他在新授課上沒有聽懂的知識點,在習題課的講解中仍然未知。習題課的講解基本是講給那些已經會了的同學聽,不會的同學仍需課后一對一進行輔導講解,效率不高。由此可見,在習題課的講解中不妨采用分層分組,進行小組合作的形式,不同的問題給不同水平的小組進行解決,以此提高課堂效率。
習題課本為復習課的另一種方式,通過練習的講解,鞏固不會的知識點。根據之前的兩種分組方式,老師們可把不同類型的習題分給層次不同的組,通過集思廣益的方式,讓學生們的思維互相碰撞,想出解決方法。五年級的習題課上,同學們對句子畫線部分提問比較難理解。于是我把這類題中比較易錯的題,分給中層次的小組,讓他們在小組內互相討論,讓他們靠組內的力量,解決題目。中層次的小組能很好地把這類易錯題解析透徹,則說明這類型的題在班級內就不在是難題,不再會失分。以下面的題目為例:I do my homework at home.( 對畫線部分提問) you at home?這一題的錯誤率極高,中層次的同學比較難理解,故我把這類題型拋給中層次的小組,給學生5 分鐘時間進行討論,然后請一名同學為全班講解。組內的同學一拿到題目并紛紛開始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A 同學說道:我們首先要把句子理解透,這句話的中文意思,即“我在家里寫作業”。B 同學緊接著說:這道題是讓我們改成疑問句,我們接下來要確定疑問詞。我們學過的疑問詞有:what,where,when,how,我們要逐一篩選,這句話中應該選用疑問詞what。“為什么呢”組內C 同學不理解了。當組內有疑議時,同學們就會互相解釋,這樣才能統一答案。這時B 同學解釋道:對于畫線部分提問,我們可以這樣想,你把畫線的部分用手遮起來,遮住部分的內容是不能出現在問句中的,那么這句話就應該這樣提問:你在家中做什么?“什么”的疑問詞就是what 。組內紛紛點點頭,很贊同B 的回答。這時這一組已經解決了第一根橫線上的疑問詞,接下來需要確定第二根橫線所填的詞。這時中層次的小組沉默了片刻,D 同學說要填“are”,因為有you。A 同學聽后開始反駁道,老師之前講過不能添加“be”動詞,同理也不能添加“can”。 這時A 同學恍然大悟,我們應該添加助動詞,是do 還是does 呢?D 同學連忙回答道,是do,因為這里是第二人稱you,這時小組內已經順利地解決了兩根橫線,已經相當成功了。第三根線我聽了聽成績較好的小組,前面兩根線的填空,對于他們來說都很簡單,最后一根線對于比較好的同學也需要思考一下。當時聽到一位同學的講解很滿意,他說這句話疑問句是:你在家里做什么?這里的“做”在句子中沒有體現出來,What do you ?則最后一根線應該是do,翻譯為“做”。這時我為這位同學的解釋而鼓掌。通過討論解決的問題,學生們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