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維
(江蘇省昆山花橋國際商務城花溪小學 江蘇昆山 215300)
教師是教書育人的,但是光會教書也不行,還更要會育人,要培養學生的天性和創造性,他們的天真是一片凈土,他們將會在這片凈土茁壯成長。很多時候小孩子能夠看到成人看不到的地方,但是不要因為他們的想法和我們不一樣就否認他們,在一次體育課上,我在進行一節一年級的跳躍課的時候,課的主要內容是各種形式的跳躍,模仿動物的跳躍如青蛙跳、袋鼠跳、小兔子跳。班級一位調皮的學生就是不按照我布置的任務進行,只是在做自己奇怪的動作,引得其他同學哄堂大笑。我就讓他到邊上,對他批評教育,并問他為什么不做,青蛙跳、袋鼠跳和小兔子跳,而學生只是低著頭默默地站著,我又繼續問了一句“你剛才在做什么?”這個學生的回答卻讓我無奈“我在做豹子跳”,我也毫不猶豫地說“豹子怎么會跳呢?豹子是跑的”,同學們看到這名學生的奇怪動作,紛紛模仿,整節課就這樣被他“鬧”翻了,我也是火冒三丈。于是下課就領著這名學生進了辦公室,準備批評教育。只是看著他害怕地低著頭站在我的面前,心中的怒火也漸漸的熄滅了。于是就問“你剛才的課上的動作怎么就是豹子跳呢”,他的回答卻讓我恍然大悟,“我以前在電視里看到豹子跳到樹上休息的。”聽到這樣的回答,我的內心一驚也伴著一絲后悔,當時就表揚了他在生活中善于觀察,同時也提醒他應先在完成老師的任務再進行自己知道的跳躍動作。
課后我陷入反思,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很有可能分辨不出跑和跳,更何況我們在《動物世界》中也看到過豹子跳到樹上。被同學“鬧翻”的課堂其實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師自己造成的,當學生做出“豹子跳”的時候,我只是知道批評和懲罰,根本不聽他真實的聲音,也沒有及時對跳躍動作進行講解,這也是備課不充分的體現。在下節課上,我在課中就對上節課這名做的“豹子跳”學生給予了表揚,并讓他表演給大家看,并鼓勵同學們在生活中多留心、多觀察。從那次后,我在上課的時候就會更加關注那些想法較多的學生,而他們的課堂表現也漸漸的讓我感到欣慰。有了這樣的經驗,面對別的班幾位類似的小朋友,再遇到這樣的情況便很容易解決了。
陶行知要求師范生的第二變,則是變個小孩子,就是要使自己具有小孩子的思想感情,情趣上、生活上都能與小孩子打成一片,構建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2]其實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要像“小孩子”一樣,走進他們,那些“問題”學生自然不再有“問題”。
作為教師,我們都進行過各種解決學生問題的專業培訓,也掌握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然而有時候我們還是會因為忘記傾聽學生的心聲而暴跳如雷。每個班級總會有那么一兩個調皮的學生,每當遇到這樣的學生的時候,我總是不由分說地讓他們站到旁邊,批評教育,甚至讓他們在操場跑兩圈,卻從來不問他們為什么這么做。這樣做導致學生這次改正了,下節課又繼續犯同樣的錯,甚至一節課中又繼續犯錯了,而教師也只是加倍地懲罰,這樣進入到一個惡性循環。就如我在這堂體育課中,我在學生地表現的時候只是一味地批評教育,沒有及時傾聽他的真實的想法。并沒有找到問題的源頭,問題肯定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其實對于小學生來說,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只需要一雙傾聽的耳朵,其實他們并不需要你給他們建議,他們有時在課上的表現并不是故意要去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他們只是更多地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教學過程中多留心,多去傾聽他們的想法,自然會聽到花開的聲音。正如陶行知先生的《教師歌》中反復呼喚的:“來!來!來!來到小孩子的隊伍里”[1],其實在教學中走進孩子的隊伍,深入到孩子的內心世界,尤其是那些你所謂的“問題”學生,有時會發現他們其實跟別的小朋友一樣。
小孩子天性單純,他們來到這個學校就是一張白紙,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尤其對于低年級學生更是如此。同時他們又思維活躍,很多時候都會異想天開,但是這些異想天開又是他對這個世界的主觀理解。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應該掌握各個年齡段的學生情況,同時能充分理解并滿足學生的這種“奇思妙想”,走近學生,與學生一起思想。在課中,這名學生的“豹子跳”其實就是一種異想天開,而我當時卻對這種行為進行了批評,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如果當時在備課的時候能充分考慮到這點,并且合理安排青蛙跳、兔子跳、袋鼠跳這些學生都會的,讓學生掌握教學的基本內容之外根據自己平時生活經驗加以想象,練習如“豹子跳”的各種跳躍,充分發揮學生的發散思維,這節課就是一節好課。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師范生第二變,變個小孩子,與孩子一塊兒玩耍,一塊兒思想,一塊兒學習,才能變成一個真正的先生。”其實每一位小孩子都是一個發明家,他們的異想天開在我們平常人眼里可能是不被理解、不切實際,也正是因為這些異想天開才會有牛頓的蘋果熟了,才會有瓦特的蒸汽機[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發揮自己的創造性的同時鼓勵學生的創造性。
孩子是天使,他們天真爛漫,其實有時你仔細聽他們的聲音,在你眼里的那些調皮搗蛋學生并不是“問題”學生,作為體育教師需要運用特殊的教學技巧,走進孩子的內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正如陶行知所說:“我們必得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師生間的性情、趣味以至心靈相通,才能筑起了一座信任的橋梁,由此才會走向一名合格的教育者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