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
(重慶市武隆區職業教育中心 重慶武隆 408500)
中職學生正處在青春期的年齡階段上,并不具備良好的辨別是非的能力,容易被外界所影響。因此,身為班級管理的主要負責人,中職班主任應當主動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明確學生的成長需求,認識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從而展開有效的德育工作,促進學生正確德育意識的增強。
德育的內涵非常廣泛,它貫穿于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見人們說:“要做一個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但是實際上出現了這樣一個怪現象,即很多人不知道德育究竟包括哪些內涵,成為一個具有良好德行的人實在是無從說起。因此,中職班主任要提升德育工作能力就需要和學生暢談,充分尊重以生為本,為提升德育能力提供前提條件[1]。為此,中職班主任可以在班會課上開展以“你說、我說、大家說,我們一起說德育”的主題活動,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其中。討論的話題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關于德育的內涵,二是關于身邊的德育。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可以按照同質分組的原則,也可以按照異質分組的原則進行討論。討論分為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為德育的內涵,學生在經過一定的時間討論以后進入匯報流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盡可能地讓學生自由發言,說出心中關于德育的內涵理解。在這一環節,教師暫時不做過多參與,也暫時不做內涵總結,然后進入第二個環節,讓學生討論身邊的德育,按照上一個環節的分組方式,在討論之后,每個組的學生推薦代表進行小組意見的匯總發言。在班會課即將結束時,教師和學生一起就德育內涵、身邊的德育等進行共同商議,然后對德育的內涵進行明確。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常常居于主體地位,所以在課程教學中學生被動地聽,課堂是接受式課堂,學生無須多動腦筋,只需要帶著耳朵。這種教育方式與現代教育理念相悖,其弊端逐漸顯現出來。比如,中職學生正處在青春叛逆期,他們急于成長,對除自己以外的任何意見都會情不自禁地進行抵觸,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仍然采用傳統被動教學方式就會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覺得反感,從而不僅不愿意接受德育,還會對德育感到排斥。為了提升中職班主任德育工作能力,讓中職生能夠對德育充滿興趣,并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積極鍛煉互動能力,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對德育的實現路徑進行探討[2]。比如,教師開展了“話說德育,加強德育”的主題討論課,在課上教師作為引導者提出問題,讓學生按照日常組合的學習小組進行德育實施路徑討論,并說出自己選擇的路徑的基本原因。在討論過程中,有一個小組的學生一致認為展開德育需要將德育內容變得生動有趣,這樣才能讓學生產生興趣。還有一個小組的學生認為應該將德育貫穿于每一門學科的教育教學過程,這樣學生才會感受到德育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才能夠充分感受到德育其實很簡單,只要學生去正確面對生活,積極面對生活,就是有道德的表現。在討論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對實現德育途徑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并在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符合教育教學要求的情況下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探究德育路徑的快樂,并能夠在成長的道路上積極參與德育建設。
例如,在一次對“身邊的德育”討論的活動中,教師將討論的流程安排以后便在旁邊當起了聆聽者。學生討論得熱火朝天,大家都紛紛訴說自己身邊那些典型的德育事件。教師一邊聆聽,一邊做課堂日志,隨后,在匯報的環節,教師認真聽取每一位代表的陳述,并不對他們的觀點進行評述,只是將典型的觀點、問題等進行比較詳細記錄,課堂結束以后,教師針對課堂中的反映進行了分析,發現當前學生對德育的認識仍然比較淺薄,對生活中的一些常見,我們常常要涉及的德育視而不見,這就說明當前中職德育還存在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教師在引導中有所側重。聆聽是中職班主任德育工作能力得到提升的基本前提,實踐證明,只有聆聽才能發現問題,只有發現問題才能找到解決措施,才能讓對話德育實現“暖人心,育童真”的作用[3]。
引導學生進行匯報交流,讓學生積極樹立德育思想,促進中職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通常情況下,在匯報交流階段,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匯報交流的情況進行評價,以便學生能夠對交流的情況進行評價,并在評價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德育思想。其二,教師應該安排學生建立點評小組,對學生的匯報進行生生評價,教師制定評價表格,引導學生根據每一位代表的匯報情況進行評定,并針對匯報中的不足進行交流和補充,針對匯報中的優點進行總結和借鑒,力求每一位學生都能在生生點評的過程中對德育思想有全面的認識,為學生德育思想的確立打下基礎。其三,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匯報交流的情況進行自我反思,以便學生逐漸樹立德育思想。
綜上所述,德育是中職教育重要組成部分,中職班主任肩負著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的重任,因此,中職班主任應該從以生為本、師生互動、明察秋毫、匯報交流中不斷提升德育工作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