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敏
(山東省微山縣韓莊鎮第一中學 山東微山 277602)
黨的十九大會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中華文化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有著重要作用。”黨和政府從政策上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微山縣韓莊鎮第一中學(以下簡稱“韓莊一中”)積極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鄉土案例打造校本課程[1]。
鄉村教育是傳統文化教育的薄弱區。韓莊一中是一所面向農村生源的鄉鎮中學,傳統文化課程情況與新課程標準教育理念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譬如傳統文化課程體系不完善、傳統文化課程開設不具體、傳統文化課程內容不齊全、學生傳統文化課程興趣不濃厚等問題凸顯。為保障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的順利開展,發揮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韓莊一中積極完善傳統文化進課堂的策略規劃。
隨著國外文化的涌入,中學生容易被國外節日所吸引,迷失對本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忽略了我國的民族傳統習俗。融合鄉土情懷的民族文化適應了時代的主旋律,開展傳統文化進課堂活動既是對本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也是鄉土情感的認可與接納。
學科素養與道德修養是衡量中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指標。百家爭鳴的中國優秀傳統學術文化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素養,史料傳記的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境界。中華傳統文化課堂更易培養出德才兼備,知行合一的時代新青年。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科學性、時代性、民族性是的基本原則,民族是根本,時代是源泉[2]。新課程標準下提出的學科核心素養都開始重視素養立意,將學科素養與傳統文化相關聯,開展傳統文化下的素養新課堂。
作為人類文明傳承的根與魂,優秀傳統文化要立足正確的價值觀導向,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牢牢結合時代的需要,發揮傳統文化在引導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念的作用。韓莊一中在教育觀念上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的熏陶作用。校道旁的文化展示欄、教學樓上的名人智語、班級內的黑板報、校園三字經廣播、傳統文化詩歌誦讀等皆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但其中有部分傳統文化遠離學生的認知學情,開發鄉土素材、編制校本課程是十分必要的。韓莊一中在融合微山鄉土志的基礎上開展校本課程,積極編寫校本教材,打造校園文化精髓。融合鄉土案例的校本課程既豐富了傳統課堂形式也讓學生了解身邊的地理歷史。
傳統文化教學離不開鄉土載體。我校地理歷史學科積極結合學科特色開發鄉土案例的校本課程體系,微山湖作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部分,豐富的水資源是學習生物地理及水文地理的主要素材;微山湖鐵道游擊隊紀念館作為抗日戰爭紅色革命根據地,為學生了解中國抗戰史提供重要載體。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多種形式作載體。信息技術教學在內容、模式、環境上恰好為傳統文化的多樣性提供了途徑。網絡教學、同屏展示等信息技術教學加深學生的視覺感受,加深了學生的互動式教學體驗。韓莊一中現配有多媒體展示教室,希沃白板的投入讓信息化課堂豐富多彩,3D技術、同屏投影也走進了中學課堂。
實踐出真知,在在信息技術之外也要重視學生的操作實踐,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韓莊一中組織了如韓莊船閘在內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虛擬與現實、信息與實踐的結合中體悟家鄉的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教學傳播是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責任。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較少有住宿情況,學生多數時間里還是在家庭及所在的村道社區活動,因此學校可開展“家校聯動、社會互動”的方式,帶動家庭社會一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韓莊一中實行“請進來+走出去”政策。家校合作方面積極邀請家長走進來參加家長會,組織教師走去宣傳傳統文化教育理念,在走訪過程中選取部分家長組成“家委會”共同宣揚傳統文化;社區宣傳方面韓莊一中與鎮政府、周邊的村委會保持聯系,邀請社區工作人員進校作公益宣傳,組織學生走出去給小學生講解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教學形式因時而變、因校不同。優秀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的開展需要在從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四方面與時俱進,做到傳統文化與信息技術遙相呼應。韓莊一中立足本校特點,推動校本課程與鄉土文化相融合,凝聚校園軟實力,服務于教育高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