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峰
(福州軟件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福州 350213)
近年來,隨著擴招政策的深入實施,民辦高等教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然而,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種種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隨著民辦院校評估工作的開展,我國民辦高等教育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與挑戰。學生管理工作是民辦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好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實現民辦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呢?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新形勢下的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1]
學生管理理念作為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導向,直接影響著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效果。然而,當前很多民辦高校仍在固步自封地實行單一自我管理模式,未能與職業教育的發展形式并軌,在辦學體制方面改革創新意識有所欠缺。從內部制度的角度來講,很多民辦高校自身的內部分配制度、績效考核激勵制度、跨界治理制度、校企合作機制等頂層設計皆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處,導致民辦高校利益相關者對學校治理工作的開展缺乏科學性、有效性。
行政權力、學術權力是高校內部管理的兩種不同途徑。然而,在民辦院校現行內部管理體制中,學校內部無論是教學事宜還是學術事務,幾乎全部由行政權力掌控。例如,行政管理人員掌管著學校的人力、財力、物力等所有資源,導致教授、專業學術帶頭人以及相關行業專家在學校管理工作中難以發揮其自身作用。
我國民辦高校大多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責任制,這種管理治理機制能夠保證高校在黨的政治領導下,堅持科學、正確的辦學方向。然而,在這種二元治理結構中,政治權利與行政權利難免會存在交叉運行的問題,從而導致權責不清、運行模糊,影響辦事效率,阻礙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民辦高校學生管理體制,應樹立“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育管理工作。民辦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無論從知識基礎、綜合能力等各方面都與公辦高校學生存在一定的差異。學校更應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鼓勵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實現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民辦高校在轉變管理理念與管理模式的同時,還要強化教師管理,提升學生自我管理意識。教師隊伍,特別是輔導員隊伍,作為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主體,是學校管理與學生之間相互溝通交流的重要紐帶。因此,民辦高校應完善教師隊伍的選拔機制與考核激勵機制,支持教師隊伍的在職研修,提升學校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與學生管理能力。與此同時,學校還要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為學生自我管理提供經常性、有效性的指導,鼓勵學生參與到自我管理中。受多元化意識形態的影響以及網絡文化的沖擊,很多職業院校學生自律性差,缺乏自我約束能力。因此,民辦高校應通過建立健全學生自我管理組織、強化學生日常自我管理、完善學生自我管理激勵機制等舉措,多措并舉,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學校要通過學校管理、教師管理、學生自我管理三位一體管理機制的構建,提升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實效性。
雖然當前我國實行的是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就業政策,但是為學生提供科學的職業規劃指導,是民辦高校的職責所在。民辦院校的很多學生對于自身學歷、能力等方面的認識存在誤區,學校方面首先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導與建設,使其認識到盡早做好職業規劃的重要性,建立學生就業自信心,有意識地強化自身的職業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就業觀,增強學生的社會意識,引導學生明確自身就業定位,切勿好高騖遠,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與發展規劃做出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3]
總之,鑒于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民辦高等職業院校評估過程中學生管理工作的高效開展,應立足于學生管理工作現狀,積極轉變管理理念與模式,構建學校管理、教師管理、學生自我管理三位一體的新型學生管理工作機制,做好學生職業規劃指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