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泓雅
(江蘇省江都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揚州 225200)
在會計專業課程的開發中,應該明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為宗旨。但就現階段的課程體系研究中,在學科與項目課程中舉棋不定。課程開發完全由于專家小組認定和承擔,但是會計專業要求課程必須具備較高的實踐性、技術性和專業性,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對后續教工作產生影響。
在校企合作的會計專業教學中,專家、教授和相關研究人員已強調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不能只是單純的關注技能培訓。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還是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教學實訓中只關注學生的業務技能訓練。純粹地將理論知識排除在外,沒有注意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在我國的大環境下,職業教育的起步晚,認可度較低。同時,我國對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又不同于其它高校,更關注的是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就業情況。在以學校職業教育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下,企業的參與力度不強。
為了提升學生會計專業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在專業知識的教學中,學校和教師要注意專業課程體系的完善,突出中職會計教學的特點。必須提高實踐教學的比重,切實以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為目標,有效提升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隨著會計電算化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學校也要考慮到社會發展和企業的實際需求,將手工模擬教學與會計電算化實驗教學進行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開展技能競賽,如珠算、點鈔、財會專業知識競賽、財務軟件操作技能競賽和會計業務專業技能競賽等,將比賽看做是一種衡量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方式,為后續教學工作的研發和開展提供新思路。[1]
學校聘請企業中專業素質能力強和工作經驗豐富的人員,定期到校任教,以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為出發點,開展會計專業的教學工作。同時,學校可以借助會計崗位的實際工作內容培養和鍛煉教師的業務能力,豐富教師的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還可以通過新老教師的“一對一”幫扶,以經驗豐富的教師培養年輕一輩教師的教學能力。同時,在共享科研成果的同時,學校要為教師創造更多的與企業接觸的機會,鼓勵教師考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在不斷提升教師專業技能的同時,為更好地開展校企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現代學徒制,旨在通過“師傅帶徒弟”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教學工作,以手把手教學的方式,將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傳授給徒弟。學校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逐步提升學生的會計業務能力和實踐水平。因此,現代學徒制的教學模式是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必由之路,教書與師傅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凸顯校企合作的辦學優勢,就必須加強企業與學校的聯系,推動建立專業素質過硬和經驗豐富的師資團隊,更好地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首先,合理的評價體系,不應只是關注學生的期末成績,要將重點落實在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將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和技能素質培養等納入考核評價中。其次,學校和企業的聯合培養中,注意引入學徒評價體系,由企業為學生在實習期間的表現打分。最后,綜合學生論文、實踐報告和實訓學習表現等,綜合進行評價。[2]
綜上所述,會計專業是一項對學生專業實踐和操作能力要求較高的專業。所以,為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要,構建校企合作的教學理念和構建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通過推動合作開發課程資源,拓展校企合作模式;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教學能力;落實現代化學徒制度,對接企業人才需求;健全聯合培養評價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企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逐步為校企合作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