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竟剛 王虎挺
(石河子大學機械電氣工程學院 新疆石河子 832003)
石河子大學家電維修社團(以下簡稱“社團”)成立后,服務對象包括校園師生、社區居民、團場職工,服務內容涵蓋義務維修、科普宣講、技術咨詢。近年來,社團積極響應暑期三下鄉政策,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走進基層,有效地提升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了工科大學生將專業理論知識向實踐知識的轉換,尤其為培養工科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提供了新的視角。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主要是指大學生對其在積極主動地承擔其社會角色、履行作為社會人的義務而做出的行為選擇、行為過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內心需要而產生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1]。家電維修社成立至今,始終堅持服務師生、服務市民、服務團場職工的理念,在服務過程中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社團每年都會在入學季、雷鋒月、畢業季等開展大型公益維修活動,年維修量800余件,涵蓋手機、電腦等近20類日常家用電器。此外,為了能給校園師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社團為全校師生開放義務維修熱線,利用課余時間提供上門服務,用實際行動傳承志愿者精神。
社團成員通過當地社區了解市民需要,建立了10余個穩定的志愿服務基地,每個學期至少開展2次志愿服務。此外,每年3月份,社團都會在石河子市百花村商場門口面向全市開展義務維修、科技宣講活動,為當地市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務,極大地提升了社團的社會影響力。
每年暑期,社團成員都會深入石河子市周邊農牧團場,為團場職工編印發放安全用電手冊,并采用生動、有趣的形式講解安全用電知識,大大減少了用電事故發生。此外,針對團場職工信息閉塞的特點,社團成員還積極演示各種新上市家用電器的使用方法、維護技巧、注意事項,減少了因操作不當帶來的經濟損失,為社會節約了經濟成本。
社團通過構建“漏斗式”的社員準入機制,建立“師徒式”培訓模式、“實踐-理論-再實踐”的發展模式,有效地激發了工科大學生對專業的學習興趣,豐富了他們的專業理論知識,促進了他們理論知識和實踐性知識的相互轉化,快速提升了工科大學生的專業成長能力。
首先,社團堅持以“興趣”為核心的準入機制,每年入學季面向全校學生招納新成員,并借助日常培訓和公益維修,為擴大社團規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次,社團采用“筆試+面試+實操”相結合的選拔機制,有效提高了社員的整體素質。最后,社團堅持分類、分層管理,通過安全用電知識測試、開展家電維修技能比賽等方式,根據考核結果對社團成員因材施教。
在培訓中,社團采取了以下具體措施:一是積極整合資源,定期邀請專業教師和技術人員開展專題培訓,有效提高社團成員的維修技能;二是采用“老帶新”模式,為社團節約了不少人力成本;三是注重實踐,把枯燥乏味的理論培訓變為具體生動的實踐教學,不僅提升了新社員的學習興趣,而且鞭策老社員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和技能,達到了教學相長的效果。
首先,大學生在家電維修實踐過程中可以增強對專業理論知識的吸收、加工、轉化和應用;其次,家電維修實踐活動可以用來檢驗學生理論學習的效果;最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會產生新的問題,將極大激發他們探索的欲望,能讓他們帶著好奇走進課堂,與老師對話、與真理對話,從而提高學習理論知識的效果,不斷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
高校大學生作為創新創業的先鋒力量,在創業過程中應具有創新能力,就需要學校在創業能力方面進行培養[2]。社團在做好公益活動的同時,積極響應國家“雙創”號召,注重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尤其是方法能力、專業能力和社會能力。
1.方法能力。方法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人力資源整合能力。首先,社團部門健全,下設辦公室等6個部門,各部門分工明確、職責清晰。其次,為保證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社團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運行機制,如社團成員選拔制度、培訓制度、考核制度、激勵制度等。
2.專業能力。專業能力是指能勝任崗位要求的能力,也叫就業勝任力。家電維修社的創立立足于專業特色。社團成員涵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會計學、金融學、信息科學與技術、法學、人力資源與管理等不同專業學科背景的大學生。專業的豐富性和互補性為創業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社會能力。社會能力是指創業過程中所需的行為能力,主要包含人際交往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在對100名社團成員的訪談中發現,80%的成員認為,家電維修活動的開展對團隊成員的人際交往與合作能力有較顯著的作用,為他們今后走入職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