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月陽
(常熟濱江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常熟 215500)
職業能力指員工在工作崗位上所體現出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等綜合內容[1]。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與生源的驟增,中職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突出。許多企業對學生的職業能力不滿意,尤其是心理層面。許多學生存在畏難心理、追名逐利心理、從眾心理、偷懶心理及依賴心理等。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幫助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是教師需要研究的重點。
職業認同感是指對所從事職業的肯定性評價[2]。從中職學生目前的就業情況來看,學生的職業認同感較差,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學生對本專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并不看好,在擇業過程中頻頻出現跨專業就業的情況;其次,部分學生在步入工作崗位后缺乏穩定的心態,常常因為某些小事而認為公司或崗位較差,進而跳槽;最后,學生對就業抱著逃避、消極的態度。這三種現象體現出的學生心理問題為:心理抗壓能力較差,注重眼前的蠅頭小利,無法看到長遠的經濟效益。
中職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往往很重視職業技能的學習,但對職業素養的重視程度不夠。例如,許多中職學生在入職后沒有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在工作中習慣敷衍了事,缺乏實干精神,難以獨立完成公司布置的某些任務,過于依賴他人的幫助;部分學生連基本的吃苦耐勞精神都沒有,總是想著走捷徑。這些問題都是學生職業素養教育較為薄弱的體現。
擇業能力是指學生初次就業、選擇崗位后,可以勝任本職工作的能力。但從目前中職學生的發展情況來看,中職學生的擇業能力較差。例如,部分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的過程中,不知道如何下手,盲目從眾;部分學生名利心太重,在選擇企業時,總會選擇高薪低勞職業。究其原因,是學生的擇業價值觀出現了問題。
在學生入學之初,教師就要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并在日后的教育過程中不斷挖掘他們的優勢。首先,學校可以邀請行業負責人及專家通過講座的方式為學生答疑,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與本專業相關的就業方向及其未來的發展前景,讓學生認清自己的專業優勢。其次,教師可以邀請已經畢業的本專業優秀校友回校做宣傳,向自己的學弟、學妹傳授就業經驗,介紹發展前景良好的職業、崗位,讓學生樹立就業目標,并在整個學習生涯中隨時關注自己理想崗位的最新消息,做好相應的計劃調整。再次,隨著學生對本專業的認識逐漸加深,教師要為學生多安排一些本專業的實習活動,通過社會經驗的積累,從多角度、多方向認清職業優勢。最后,在崗位實習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企業的規章制度,了解企業文化及福利待遇,加強學生對本專業工作的熱愛,增強他們的職業認同感。
在中職教育中,教師除了關注學生的職業技能外,還要注重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如學生對崗位的忠誠度、工作責任心、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等。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良行為和不良習慣,將其危害告訴學生,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督促他們規范自己的行為。例如,在完成課下作業時,許多學生會抄其他同學的。教師發現后,一定要及時制止,并告訴他們這是對自己的學習不負責的表現,如果在日后的工作崗位中也采取這種方式,就會被辭退。如果發現學生考試作弊,教師要鄭重地告訴他,考試作弊已被納入違法犯罪之列,如果不改正,就將受到法律的嚴懲。
在入學后的第一年,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就業方向,定下就業目標。在確定了目標后,學生就要開始努力。學生要時刻了解企業對專業人才的職業能力要求,有針對性地學習,做到專精。例如,中職會計專業的學生除了要掌握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等知識外,為了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需求,還要掌握財務軟件、計算機應用技術等。只有掌握了這些職業能力,學生才能更好地滿足企業的需求。
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能夠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使其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自己真正喜愛的工作。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日益提升。這就需要教師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出發,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和心理素質,為學生今后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