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姝琦
(株洲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湖南株洲 412007)
我國的中職院校每年為社會輸送了大批技術型人才,為國家的發展貢獻了巨大的力量。社會各界對中職院校給予了高度評價。
中職院校的汽修專業為社會培養的汽修人才在走上工作崗位后,普遍存在實踐操作能力差的問題[1]。這與當下的汽修專業教學工作存在直接聯系。因此,加強對中職院校汽修專業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汽車行業在科技力量的支撐下得到了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被汽車行業采用。中職學校汽修專業所使用的教材和市場需求之間存在矛盾。與市場上產品的實際需要相比,教材內容明顯滯后,實踐教學的針對性低,學生的實踐性技能得不到有效培養。因此,中職學校在選擇汽修專業教材時,要確保教材內容與中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一致。合適的教材內容是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基礎。
中職院校在選擇統編教材的同時,還要創建適合學校汽修專業的校本教材。這樣才能更符合市場對汽修人才的要求。校本教材中要包括與汽修相關的最新汽車結構、汽車技術等內容。為保證校本教材的時效性與先進性,學校優秀教師要與汽車生產廠家中的技術骨干、生產人員等一起編寫,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讓教材清晰易懂、實用規范。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借助先進的教學設備來完成教學活動。在開展汽修實踐教學時,教師在精心講解與汽修相關的理論知識后,可在多媒體技術的幫助下,向學生展示實踐操作的課件。這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既完成了理論知識的講解,又讓學生生動、直觀、形象地觀看了操作演示。
教師可將具有較強綜合性的汽修內容設置成一個“維修項目”,讓學生利用小組合作的模式開展學習活動。小組成員通過分析、交流、討論等環節,共同完成“維修項目”。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學習質量能得到提高。在“維修項目”完成后,學生還要以小組為單位在班上進行匯報。這有利于提升全班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在汽修專業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會經常采用案例教學模式來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學習了真實的、多樣化的汽修案例后,對故障的判斷能力將得到提高,處理故障的能力也將得到增強。這對學生維修實踐操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校內、校外的實踐基地是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重要場所。教師在校內實踐基地開展實踐教學更具有針對性,而在校外實踐基地的實踐則能為學生當下的學習及日后的工作積累更多實訓經驗。
“理論水平高而實踐性技能低”是大部分中職教師的特點。通過自己參賽鍛煉或學生參賽、教師指導的方式,教師可以顯著提高自己的實踐性教學技能。中職院校對在技能比賽中獲獎的教師要給予肯定及獎勵,并將比賽獲獎設為教師評定職稱的要求之一。
中職院校要積極開展與汽車生產廠家、汽修企業之間的合作,安排汽修專業的一線教師深入汽車生產廠家或汽修企業進行實踐,讓教師獲得更多先進的實踐經驗。
教師在組織技能比賽時,要為學生創建企業實踐環境。這樣既可以避免學生產生對理論知識學習的抵觸情緒,又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模擬企業環境進行實踐學習時,教師要對學生提出與企業維修相同的標準。學生能在實踐中掌握企業維修規范,實踐教學的效果也就能得到提高。
以技能大賽標準來檢驗教學效果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又可以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戰性。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改進實踐教學的方式方法,以更好地開展實踐教學。當學生在比賽中獲得優異的成績時,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會收獲滿滿的成就感。
對中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實踐性技能是其必須具備的能力,汽修專業的學生亦是如此。中職院校要重視對汽修專業學生實踐性技能的培養,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更新,改革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師在實踐教學方面的能力,為社會輸送更多技術型的實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