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青
(呂梁高級技工學校 山西呂梁 033000)
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職一線教師除了做好日常教學工作,還要重視實訓教學。在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緊缺的今天,實訓教學環節是必不可少的[1-2]。它是學生專業技能學習的基礎,是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與企業實踐對接的過程,是培養學生敢擔當、能吃苦及一絲不茍、團隊協作精神等良好職業素養和過硬專業技能的重要平臺。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是初中生,基礎弱、底子薄是他們的普遍問題[3]。另外,我國家庭日漸小型化,大多數“00后”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性格孤僻、自私,甚至還會有部分學生產生自卑感。因此,中職學校里的問題學生相對較多。再加上絕大多數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學習意志力不強,對中職學校的教學提出了相當大的挑戰。
在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中職學校學科的專業性與應用性的特點并未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及教學進程中有效展現,日后工作崗位的勝任力和學生在校成長發展之間依然存在較大差距。一般,企業僅需數月便能使員工學會熟練應用技能,而職業學校往往需要三年。甚至有的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仍不能全面、熟練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鑒于目前的形勢,中職學校教學模式的轉變勢在必行。中職學校必須重新調整課程結構,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
傳統的煤炭產業已不適應當前經濟的發展。從可持續性戰略發展角度看,企業急需一批高技能應用型人才[4]。作為人才供應方之一的職業院校必須順應時代潮流轉型。中職院校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大膽創新,大膽改革,大力推進課程設置與產業要求相匹配、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銜接、課程內容與國家職業標準相吻合。因此,中職學校的發展點就在于產教融合。一線教師是引領學生成長的主體[5],在轉型跨越的關鍵節點,要充分發揮改革創新的能動作用。在深化產教融合的過程中,教師必然會肩負諸多新的教學研究任務與繁重的教學改革任務。人才培養目標的落實及人才培養計劃的實現都必須依靠引領學生成長的教師和合理的課程設置。因此,教師必須具有應用型教育新觀念,按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充分發揮改革創新精神,扎實開展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
學校可引進企業一線閱歷頗深的工人師傅為兼職教師,詳細地為學生講解企業的崗位需求與技能,將一線的實戰操作技能傳授給學生,以“師帶徒”的形式,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各工位的操作要領;也可適時委派專職教師走進企業,領略企業產業發展的新動態和專業技術的最前沿,掌握企業的要求,真正讓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和生產實踐結合起來,從而實現人才培養過程與社會的零接軌。
百行德為首。教師先要教會學生如何立身處世,再教給他們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行有行規,業有業德,每一個行業都有職業道德規范。基于國家關于加強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和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針對當前中職學校的特點,學校應積極探索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意識形態工作、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法。教師可以在開學第一課與學生分享化工這個高危行業有哪些特殊的職業道德要求,從事化工行業需要具備哪些基本素質,化工專業人才有哪些典型事跡等。在日常教學規劃中,教師可在課前適時滲透德育教育,時刻提醒學生遵守相應崗位的操作規范和職業規范。與此同時,在平時的實訓課上,教師要注重學生時間觀念的養成,重視閱歷和知識的交流、切磋,重視團隊協作素養的形成,培養一批肯吃苦,操作規范、嚴謹,具有溝通協作與創新精神的新型應用型人才。
學校應將企業的作業環境變成學生實踐學習的平臺。學生即使在校時已經上完大多數理論課,也體驗了各種實踐課的練習,卻依然對企業內部崗位間的關聯、作業內容、作業程序及有關部門的銜接等情況不太清楚。若將企業的作業環境變成學生的學習平臺,學生就可知曉有關職位的基礎技能與作業標準,加深對企業文化的理解。學生扮演相應角色,能快速適應崗位需求,把學習內容轉變成職業技能。
在煤化工專業教學中,教師應盡量有效地整合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與理論知識,保證企業所需和專業課充分對接,學校實訓課程的學習機制有效。不管在哪一階段,專業供應都要與企業實際所需服務相匹配。
在實踐中,學校和企業雙方需要建立雙贏機制,以中職學校為主體,設置匹配產業需求的場所,貫穿“短期見習、理論講解、課程實踐、企業實習”所有環節,為學生打造一個健全的、高效的學習氛圍和過程;學生以企業內部工作人員的身份到崗實習,在企業實現輪崗換崗,能明確從原料到產品的各個工序,提高在不同工位的服務水平。利用這種校企協作的形式,企業將變成煤化工實戰課程的實訓基地、人才培育的搖籃。
綜上所述,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技巧和知識,學生能在校園里掌握,有些則需要他們憑借企業資源才能牢牢理解并掌握。基于產教融合的背景,中職院校要牢牢把握當下,培養一批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復合型技術人才。